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33页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第13-16页 |
1.1.1 选题的背景 | 第13-15页 |
1.1.2 选题的意义 | 第15-16页 |
1.2 研究现状综述 | 第16-28页 |
1.2.1 国(境)外有代表性的研究 | 第16-22页 |
1.2.2 国(境)内有代表性的研究 | 第22-26页 |
1.2.3 研究现状评述 | 第26-28页 |
1.3 研究路线和研究方法 | 第28-30页 |
1.3.1 研究路线 | 第28-30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30页 |
1.4 论文结构和主要创新点 | 第30-33页 |
1.4.1 论文结构 | 第30-32页 |
1.4.2 主要创新点 | 第32-33页 |
第2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方法 | 第33-50页 |
2.1 相关概念 | 第33-37页 |
2.1.1 风险 | 第33页 |
2.1.2 廉政风险和腐败风险 | 第33-35页 |
2.1.3 区域廉政风险和区域廉政风险评价 | 第35-37页 |
2.2 基础理论 | 第37-41页 |
2.2.1 廉政建设理论 | 第37-40页 |
2.2.2 风险管理理论 | 第40-41页 |
2.3 基础方法 | 第41-49页 |
2.3.1 系统分析方法 | 第41-42页 |
2.3.2 层次分析法(AHP) | 第42-44页 |
2.3.3 模糊综合评价 | 第44-45页 |
2.3.4 灰色评价和灰色预测 | 第45-46页 |
2.3.5 BP神经网络 | 第46-47页 |
2.3.6 支持向量机(SVM) | 第47-48页 |
2.3.7 因子分析法 | 第48-49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3章 区域廉政风险评价的HSM/SSM分析 | 第50-62页 |
3.1 区域廉政风险评价的HSM分析 | 第50-56页 |
3.1.1 区域廉政风险评价的逻辑维 | 第50-53页 |
3.1.2 区域廉政风险评价的时间维 | 第53-55页 |
3.1.3 区域廉政风险评价的知识维 | 第55-56页 |
3.2 区域廉政风险评价的SSM分析 | 第56-61页 |
3.2.1 区域廉政风险评价的情景感知 | 第57-58页 |
3.2.2 区域廉政风险评价的根定义 | 第58-59页 |
3.2.3 建立评价模型 | 第59-60页 |
3.2.4 系统预测分析 | 第60页 |
3.2.5 提出决策建议 | 第60-61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第4章 区域廉政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62-86页 |
4.1 区域廉政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和逻辑 | 第62-64页 |
4.1.1 区域廉政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 第63页 |
4.1.2 区域廉政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逻辑 | 第63-64页 |
4.2 区域廉政风险的形成机理和影响因素 | 第64-74页 |
4.2.1 区域廉政风险的形成机理 | 第64-69页 |
4.2.2 区域廉政风险的影响因素 | 第69-74页 |
4.3 区域廉政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草案设计和专家咨询 | 第74-79页 |
4.3.1 区域廉政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草案设计 | 第74-77页 |
4.3.2 区域廉政风险评价指标的专家咨询 | 第77-79页 |
4.4 专家调查的统计分析 | 第79-83页 |
4.4.1 专家权威性和积极性分析 | 第79-80页 |
4.4.2 信度和效度分析 | 第80-81页 |
4.4.3 Ridit分析 | 第81-83页 |
4.5 区域廉政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 | 第83-85页 |
4.5.1 保留指标的调整 | 第83页 |
4.5.2 确定区域廉政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 第83-85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85-86页 |
第5章 区域廉政风险的综合评价 | 第86-135页 |
5.1 综合评价方法选择和实证数据采集 | 第86-93页 |
5.1.1 综合评价方法选择 | 第86-87页 |
5.1.2 实证数据采集 | 第87-93页 |
5.2 区域廉政风险的改进AHP综合评价 | 第93-108页 |
5.2.1 改进AHP综合评价模型 | 第93-95页 |
5.2.2 实证分析 | 第95-108页 |
5.3 区域廉政风险的FAHP综合评价 | 第108-115页 |
5.3.1 FAHP综合评价模型 | 第108-110页 |
5.3.2 实证分析 | 第110-115页 |
5.4 区域廉政风险的GAHP评价 | 第115-121页 |
5.4.1 GAHP综合评价 | 第115-117页 |
5.4.2 实证分析 | 第117-121页 |
5.5 实证结果分析 | 第121-134页 |
5.5.1 总体趋势分析 | 第122-123页 |
5.5.2 客观指标走势分析 | 第123-129页 |
5.5.3 主观指标走势分析 | 第129-132页 |
5.5.4 实证结果的综合分析 | 第132-134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134-135页 |
第6章 区域廉政风险的预测分析 | 第135-153页 |
6.1 区域廉政风险的灰色模型预测 | 第135-140页 |
6.1.1 灰色GM(1,1)预测模型 | 第135-138页 |
6.1.2 实证分析 | 第138-140页 |
6.2 区域廉政风险的BP神经网络预测 | 第140-144页 |
6.2.1 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 | 第140-141页 |
6.2.2 实证分析 | 第141-144页 |
6.3 区域廉政风险的SVM预测 | 第144-149页 |
6.3.1 SVM预测模型 | 第144-147页 |
6.3.2 实证分析 | 第147-149页 |
6.4 预测结果比较和分析 | 第149-152页 |
6.4.1 预测精度比较 | 第149-150页 |
6.4.2 预测结果分析 | 第150-152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152-153页 |
第7章 基于系统动力学基模分析的区域廉政风险防控策略 | 第153-185页 |
7.1 区域廉政风险的因子分析 | 第153-160页 |
7.1.1 因子分析的步骤 | 第153-155页 |
7.1.2 区域廉政风险的因子分析 | 第155-160页 |
7.2 区域廉政风险防控的系统动力学基模分析 | 第160-169页 |
7.2.1 区域廉政风险防控的“饮鸠止渴”基模分析 | 第160-163页 |
7.2.2 区域廉政风险防控的“成长上限”基模分析 | 第163-165页 |
7.2.3 区域廉政风险防控的“目标侵蚀”基模分析 | 第165-167页 |
7.2.4 区域廉政风险防控的“富者愈富”基模分析 | 第167-169页 |
7.3 区域廉政风险防控策略分析 | 第169-184页 |
7.3.1 区域廉政风险防控的基本思路 | 第169-172页 |
7.3.2 区域廉政风险防控的具体措施 | 第172-182页 |
7.3.3 实证区域江西防控廉政风险的操作对策 | 第182-184页 |
7.4 本章小结 | 第184-185页 |
第8章 研究结论和展望 | 第185-188页 |
8.1 主要结论和不足 | 第185-186页 |
8.2 研究展望 | 第186-188页 |
致谢 | 第188-190页 |
参考文献 | 第190-198页 |
附录 | 第198-229页 |
附录A 区域廉政风险评价指标调查咨询问卷 | 第198-203页 |
附录B Radit值计算结果 | 第203-205页 |
附录C 区域廉政风险评价指标权重调查表 | 第205-211页 |
附录D 区域廉政风险评价指标三级指标权重表 | 第211-217页 |
附录E 江西省廉政风险社会公众民意调查问卷 | 第217-220页 |
附录F 区域廉政风险评价MATLAB程序 | 第220-226页 |
附录G 区域廉政风险预测MATLAB程序 | 第226-228页 |
附录H 江西省2010年 1 季度至2014年 4 季度廉政风险FAHP评价值(总评价值和二级指标评价值) | 第228-229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22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