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4页 |
1.1 氮氧化物(NO_X)的危害及来源 | 第12-14页 |
1.1.1 NO_X的危害 | 第12页 |
1.1.2 NO_X来源 | 第12-13页 |
1.1.3 燃烧过成中NO_X的生成机理 | 第13-14页 |
1.2 NO_X减排政策和技术 | 第14-16页 |
1.2.1 钢铁行业NO_X排放要求 | 第14-15页 |
1.2.2 其他工业锅炉NO_X排放要求 | 第15页 |
1.2.3 NO_X减排技术 | 第15-16页 |
1.3 SCR脱硝技术 | 第16页 |
1.3.1 SCR脱硝原理 | 第16页 |
1.4 中低温SCR脱硝催化剂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22页 |
1.4.1 锰基催化剂 | 第17页 |
1.4.2 钒基催化剂 | 第17-18页 |
1.4.3 铈基催化剂 | 第18页 |
1.4.4 贵金属催化剂 | 第18-19页 |
1.4.5 沸石分子筛型催化剂 | 第19页 |
1.4.6 催化剂抗中毒性能的研究 | 第19-21页 |
1.4.7 中低温脱硝相关技术和专利 | 第21-22页 |
1.5 课题提出及研究内容 | 第22-24页 |
第2章 实验系统与研究方法 | 第24-28页 |
2.1 催化剂制备方法 | 第24页 |
2.2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24-25页 |
2.3 催化剂活性评价系统 | 第25-27页 |
2.4 催化剂的表征系统 | 第27-28页 |
2.4.1 催化剂比表面积(BET)分析 | 第27页 |
2.4.2 X射线荧光光谱(XRF)分析 | 第27页 |
2.4.3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 | 第27页 |
2.4.4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分析 | 第27-28页 |
第3章 中低温SCR脱硝催化剂的开发 | 第28-40页 |
3.1 催化剂的制备 | 第28-29页 |
3.1.1 粉末催化剂的制备 | 第28页 |
3.1.2 平板式催化剂的制备 | 第28-29页 |
3.2 催化剂脱硝性能测试条件 | 第29页 |
3.3 催化剂组成对脱硝性能的影响 | 第29-31页 |
3.3.1 V_2O_5负载量对催化剂的影响 | 第29-30页 |
3.3.2 MoO_3负载量对催化剂的影响 | 第30-31页 |
3.4 粉末催化剂抗SO_2、H_2O中毒性能 | 第31页 |
3.5 平板式催化剂抗SO_2、H_2O中毒性能 | 第31-32页 |
3.6 催化剂的表征 | 第32-37页 |
3.6.1 BET分析 | 第32-33页 |
3.6.2 XRF分析 | 第33-34页 |
3.6.3 XPS分析 | 第34-36页 |
3.6.4 FT-IR分析 | 第36-37页 |
3.7 烟气条件对催化剂脱硝性能的影响 | 第37-39页 |
3.8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4章中低温SCR脱硝催化剂的改性研究 | 第40-53页 |
4.1 前躯体溶液PH对催化剂低温脱硝效率的影响 | 第40-42页 |
4.1.1 催化剂的制备 | 第40-41页 |
4.1.2 催化剂脱硝性能测试条件 | 第41页 |
4.1.3 催化剂脱硝效率 | 第41-42页 |
4.2 硫酸酸化处理对催化剂脱硝活性的影响 | 第42-43页 |
4.2.1 硫酸酸化预处理催化剂的制备 | 第42页 |
4.2.2 催化剂脱硝性能评价条件 | 第42-43页 |
4.2.3 催化剂的脱硝效率 | 第43页 |
4.3 金属氧化物掺杂改性对催化剂脱硝效率的影响 | 第43-48页 |
4.3.1 催化剂的制备 | 第43-45页 |
4.3.2 催化剂脱硝性能测试条件 | 第45页 |
4.3.3 催化剂脱硝效率 | 第45-48页 |
4.4 板式脱硝催化剂的制备与抗中毒性能分析 | 第48-50页 |
4.4.1 板式催化剂的制备 | 第48-49页 |
4.4.2 板式催化剂抗SO_2、H_2O中毒性能评价条件 | 第49页 |
4.4.3 板式催化剂抗SO_2、H_2O中毒性能 | 第49-50页 |
4.5 烟气工况对改性板式催化剂脱硝性能的影响 | 第50-52页 |
4.5.1 温度对板式催化剂脱硝性能的影响 | 第50页 |
4.5.2 空速对板式催化剂脱硝性能的影响 | 第50-51页 |
4.5.3 初始NO浓度对板式脱硝催化剂脱硝性能的影响 | 第51页 |
4.5.4 初始SO_2浓度对板式脱硝催化剂脱硝性能的影响 | 第51-52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3-55页 |
5.1 全文总结 | 第53-54页 |
5.2 展望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6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60-61页 |
致谢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