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4-5页 |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绪论 | 第10-14页 |
1.1 研究背景与现状 | 第10-12页 |
1.1.1 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 | 第10页 |
1.1.2 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趋势 | 第10-11页 |
1.1.3 我国老龄化特点 | 第11-12页 |
1.2 研究内容及研究意义 | 第12页 |
1.3 论文的结构安排 | 第12-14页 |
2. 国内外基本养老模式与形式 | 第14-19页 |
2.1 三种基本养老模式 | 第14-16页 |
2.1.1 家庭养老模式 | 第14页 |
2.1.2 社会(机构)养老模式 | 第14-15页 |
2.1.3 居家社区养老模式 | 第15-16页 |
2.2 三种不同基本养老模式下的居住模式 | 第16-18页 |
2.2.1 传统家庭养老居住模式 | 第16-17页 |
2.2.2 社会(机构)养老居住模式 | 第17页 |
2.2.3 居家社区养老居住模式 | 第17-18页 |
2.3 发达国家的其他养老模式 | 第18页 |
2.3.1 互助养老模式 | 第18页 |
2.3.2 “以房养老”模式 | 第18页 |
2.3.3 旅游养老 | 第18页 |
2.3.4 候鸟式养老 | 第18页 |
2.3.5 乡村田园养老 | 第18页 |
2.4 研究国内外养老模式的意义 | 第18-19页 |
3. 我国养老模式的探索与现存问题 | 第19-24页 |
3.1 传统家庭养老居住模式以及存在的问题 | 第19-20页 |
3.1.1 “空巢家庭”逐年增多的现状 | 第19页 |
3.1.2 住宅室内空间缺少适老性设计 | 第19-20页 |
3.1.3 存在观念代沟以及缺少儿孙辈关怀问题 | 第20页 |
3.2 居家社区养老模式以及存在的问题 | 第20-22页 |
3.2.1 早期成熟社区不适宜养老 | 第20-21页 |
3.2.2 住区规划设计中缺乏适老性和人性化空间设计 | 第21页 |
3.2.3 社区居家养老缺少配套设施 | 第21-22页 |
3.3 国家人口政策对养老模式的影响 | 第22-23页 |
3.4 复合型养老社区的模式及发展趋势 | 第23页 |
3.5 本章小节 | 第23-24页 |
4. 复合型养老社区的规划设计理念 | 第24-32页 |
4.1 复合型养老社区的规划设计原则 | 第24页 |
4.1.1 复合性原则 | 第24页 |
4.1.2 多样性原则 | 第24页 |
4.1.3 健康安全性原则 | 第24页 |
4.1.4 适老性原则 | 第24页 |
4.2 复合型养老社区建筑规划设计标准 | 第24-26页 |
4.2.1 适应老年人身心特点的标准 | 第24-25页 |
4.2.2 适应老年人活动能力的标准 | 第25-26页 |
4.2.3 适应老年人行为特点的标准 | 第26页 |
4.3 复合型养老社区建筑规划设计依据 | 第26-27页 |
4.3.1 以优先满足老年人需求为依据 | 第27页 |
4.3.2 以理论和实践结合为依据 | 第27页 |
4.4 复合型养老社区养老模式的类型 | 第27-31页 |
4.4.1 就地养老模式 | 第27-29页 |
4.4.2 隔代养老模式 | 第29-30页 |
4.4.3 助养老 | 第30-31页 |
4.4.4 移动养老 | 第31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5. 典型案例实践--武夷山生态养老度假城规划设计 | 第32-41页 |
5.1 项目概况和背景 | 第32-33页 |
5.2 养老度假村规划设计策略 | 第33-35页 |
5.2.1 功能配套完备,老幼互动 | 第33页 |
5.2.2 助养老,消除退休后的失落感 | 第33-34页 |
5.2.3 规划设计理念融合“儒释道”,文化底蕴深厚 | 第34页 |
5.2.4 规划设计考虑适老性设计 | 第34-35页 |
5.3 养生养老度假村建筑设计策略 | 第35-36页 |
5.4 养生养老度假村规划设计分析 | 第36-39页 |
5.4.1 规划结构分析 | 第36-37页 |
5.4.2 功能分析 | 第37-38页 |
5.4.3 交通流线分析 | 第38-39页 |
5.4.4 景观分析 | 第39页 |
5.5 复合型养老社区模式的现实意义与启示 | 第39-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3页 |
作者简历 | 第43页 |
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