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1章 前言 | 第13-18页 |
1.1 孕产妇死亡的国内外现状 | 第13-15页 |
1.2 孕产妇死亡的原因及影响因素 | 第15-16页 |
1.3 吉林省孕产妇死亡现状及本研究的意义 | 第16-18页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第18-22页 |
2.1 研究对象 | 第18页 |
2.2 资料收集 | 第18-19页 |
2.2.1 孕产妇在户籍地死亡 | 第18页 |
2.2.2 孕产妇在非户籍地死亡 | 第18-19页 |
2.2.3 网络信息上报 | 第19页 |
2.3 死亡评审 | 第19-20页 |
2.3.1 十二格表评审方法 | 第19页 |
2.3.2 评审要求 | 第19-20页 |
2.4 质量控制 | 第20-21页 |
2.4.1 漏报率 | 第20页 |
2.4.2 漏报情况调查 | 第20页 |
2.4.3 质量控制系统运行 | 第20-21页 |
2.5 统计学方法 | 第21-22页 |
第3章 结果 | 第22-46页 |
3.1 长春地区孕产妇死亡基本情况 | 第22-30页 |
3.1.1 孕产妇死亡数及活产情况统计 | 第22-24页 |
3.1.2 死亡孕产妇城乡构成情况 | 第24-25页 |
3.1.3 长春地区死亡孕产妇文化程度情况 | 第25-26页 |
3.1.4 死亡孕产妇经济水平 | 第26-28页 |
3.1.5 死亡孕产妇孕期保健情况 | 第28-29页 |
3.1.6 死亡孕产妇年龄情况 | 第29-30页 |
3.2 长春地区死亡孕产妇分娩情况 | 第30-33页 |
3.2.1 死亡孕产妇的分娩地点 | 第30-31页 |
3.2.2 死亡孕产妇的分娩方式 | 第31-33页 |
3.3 长春地区孕产妇死亡时间及地点情况 | 第33-36页 |
3.3.1 孕产妇死亡地点情况 | 第33-34页 |
3.3.2 孕产妇死亡时间情况 | 第34-36页 |
3.4 长春地区孕产妇死亡评审情况 | 第36-46页 |
3.4.1 孕产妇死亡的死因构成 | 第36-37页 |
3.4.2 孕产妇死亡的死因顺位 | 第37-39页 |
3.4.3 孕产妇死亡存在主要影响因素的情况 | 第39-40页 |
3.4.4 孕产妇死亡的延误情况 | 第40-41页 |
3.4.5 长春地区孕产妇死亡评审结果 | 第41-46页 |
第4章 讨论 | 第46-56页 |
4.1 长春地区死亡孕产妇基本情况分析 | 第46-47页 |
4.2 长春地区死亡孕产妇城乡构成情况分析 | 第47页 |
4.3 长春地区死亡孕产妇影响因素分析 | 第47-49页 |
4.3.1 死亡孕产妇文化水平分析 | 第47-48页 |
4.3.2 死亡孕产妇家庭年人均收入分析 | 第48页 |
4.3.3 死亡孕产妇孕期保健情况分析 | 第48-49页 |
4.4 长春地区孕产妇死亡分娩情况分析 | 第49-50页 |
4.4.1 死亡孕产妇分娩地点分析 | 第49页 |
4.4.2 死亡孕产妇分娩方式分析 | 第49-50页 |
4.5 长春地区死亡孕产妇时间地点分析 | 第50-51页 |
4.5.1 孕产妇死亡地点分析 | 第50页 |
4.5.2 孕产妇死亡时间分析 | 第50-51页 |
4.6 长春地区死亡孕产妇评审情况分析 | 第51-53页 |
4.6.1 孕产妇死因构成及死因顺位分析 | 第51-52页 |
4.6.2 孕产妇死亡存在主要影响因素和延误的分析 | 第52页 |
4.6.3 孕产妇死亡评审结果分析 | 第52-53页 |
4.7 建议和措施 | 第53-56页 |
4.7.1 合理配置,完善人才队伍建设 | 第53页 |
4.7.2 严格把控,降低非医学指征的剖宫产率 | 第53-54页 |
4.7.3 提升质量,加强对高危孕产妇的管理 | 第54页 |
4.7.4 完善流程,继续坚持孕产妇死亡评审工作 | 第54页 |
4.7.5 优化保障,鼓励全社会共同参与 | 第54-56页 |
第5章 结论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0页 |
致谢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