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s | 第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6页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第8-9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8-9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9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9-13页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9-11页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1-13页 |
1.2.3 简评 | 第13页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3-14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3-14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1.4 研究的框架与创新点 | 第14-16页 |
1.4.1 研究的框架 | 第14页 |
1.4.2 研究的创新点 | 第14-16页 |
第2章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模式的一般理论 | 第16-25页 |
2.1 农村合作医疗模式发展的历史沿革 | 第16-18页 |
2.1.1 改革开放前农村合作医疗模式的演变概况 | 第16-17页 |
2.1.2 改革开放后农村合作医疗模式的发展状况 | 第17-18页 |
2.2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模式的结构、特点与功能 | 第18-22页 |
2.2.1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模式的结构 | 第18-20页 |
2.2.2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模式的特点 | 第20-21页 |
2.2.3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模式的功能 | 第21-22页 |
2.3 建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模式的理论依据 | 第22-25页 |
2.3.1 政府责任理论 | 第23页 |
2.3.2 公共财政理论 | 第23-24页 |
2.3.3 社会保障理论 | 第24-25页 |
第3章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模式运作的现状、问题及原因——以攸县“双十模式”为例 | 第25-39页 |
3.1 攸县“双十模式”简介 | 第25-27页 |
3.1.1 什么是攸县“双十模式” | 第25页 |
3.1.2 攸县“双十模式”的产生背景 | 第25-26页 |
3.1.3 攸县“双十模式”的具体操作 | 第26-27页 |
3.2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模式运作取得的成就 | 第27-29页 |
3.2.1 农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得到初步缓解 | 第27页 |
3.2.2 农民就医意识普遍提高 | 第27-28页 |
3.2.3 农村基本医疗服务的可及性有所增强 | 第28页 |
3.2.4 农村基层卫生医疗机构建设有所完善 | 第28-29页 |
3.3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模式运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29-34页 |
3.3.1 卫生服务尚未充分体现公平 | 第29-30页 |
3.3.2 基层医疗资源严重不足,卫生设施落后 | 第30-32页 |
3.3.3 长效筹资机制缺乏,筹资难度大 | 第32-33页 |
3.3.4 农民参保不积极、存在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 第33-34页 |
3.4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模式运作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 第34-39页 |
3.4.1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对农村医疗卫生的制约 | 第34-35页 |
3.4.2 贫困地区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影响 | 第35-36页 |
3.4.3 政府支持力度不够,责任缺位 | 第36-37页 |
3.4.4 农民观念陈旧与制度本身缺陷 | 第37-39页 |
第4章 提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模式运行效果的对策建议 | 第39-46页 |
4.1 强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模式的政府责任建设 | 第39-41页 |
4.1.1 加大政府宣传力度 | 第39-40页 |
4.1.2 提高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模式艰巨性的认识 | 第40-41页 |
4.2 优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模式的筹资机制 | 第41-42页 |
4.2.1 建立长效稳定的多元筹资机制 | 第41页 |
4.2.2 转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模式的筹资顺序 | 第41-42页 |
4.3 加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资源的均等化建设 | 第42-44页 |
4.3.1 加强医疗卫生机构建设 | 第42-43页 |
4.3.2 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 第43-44页 |
4.4 构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科学监督机制 | 第44-46页 |
4.4.1 加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经办力量建设 | 第44页 |
4.4.2 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实行精细化管理 | 第44-46页 |
结语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49页 |
致谢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