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1-22页 |
1.1 研究的背景、意义、目的 | 第11-1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1.3 研究目的 | 第13页 |
1.2 相关理论 | 第13-15页 |
1.2.1 结构转换理论 | 第13页 |
1.2.2 人口迁移理论 | 第13-14页 |
1.2.3 社会发展理论 | 第14页 |
1.2.4 生态城市理论 | 第14-15页 |
1.3 研究内容和目标 | 第15-16页 |
1.3.1 研究目标 | 第15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4 研究方法和基本框架 | 第16-17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1.4.2 数据来源 | 第16页 |
1.4.3 基本框架 | 第16-17页 |
1.5 创新点、重点和难点 | 第17-18页 |
1.5.1 创新点 | 第17-18页 |
1.5.2 重点和难点 | 第18页 |
1.6 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18-22页 |
1.6.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8-19页 |
1.6.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9-22页 |
2 城镇化的内涵 | 第22-30页 |
2.1 传统城镇化的内涵 | 第22-27页 |
2.1.1 传统城镇化内涵 | 第22-23页 |
2.1.2 中国城镇化发展水平分析 | 第23-25页 |
2.1.3 内蒙古城镇化发展水平分析 | 第25-27页 |
2.2 新型城镇化的内涵 | 第27-30页 |
2.2.1 新型城镇化内涵 | 第27页 |
2.2.2 新型城镇化本质 | 第27-28页 |
2.2.3 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 | 第28-30页 |
3 呼和浩特市城镇化发展现状分析 | 第30-36页 |
3.1 呼和浩特市概况 | 第30-33页 |
3.1.1 区位条件 | 第30页 |
3.1.2 地形地貌条件 | 第30页 |
3.1.3 气候条件 | 第30-31页 |
3.1.4 水文条件 | 第31页 |
3.1.5 人口概况 | 第31页 |
3.1.6 经济概况 | 第31-32页 |
3.1.7 城镇建设概况 | 第32-33页 |
3.2 呼和浩特市城镇化基本情况 | 第33页 |
3.3 呼和浩特市城镇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第33-36页 |
3.3.1 土地城镇化明显快于人口城镇化 | 第33-34页 |
3.3.2 城镇化的质量和速度水平发展不一致 | 第34页 |
3.3.3 社会保障措施不够完善 | 第34-35页 |
3.3.4 城镇化进程中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值得高度关注 | 第35-36页 |
4 呼和浩特市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36-46页 |
4.1 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方法 | 第36-37页 |
4.1.1 单一指标评价方法 | 第36页 |
4.1.2 综合指标评价方法 | 第36-37页 |
4.2 新型城镇化评价体系的设计原则 | 第37-38页 |
4.2.1 综合性原则 | 第37页 |
4.2.2 科学性原则 | 第37页 |
4.2.3 代表性原则 | 第37-38页 |
4.2.4 可比性原则 | 第38页 |
4.3 呼和浩特市新型城镇化指标内涵 | 第38-43页 |
4.3.1 人口城镇化 | 第38页 |
4.3.2 空间城镇化 | 第38-39页 |
4.3.3 经济城镇化 | 第39-40页 |
4.3.4 社会城镇化 | 第40-41页 |
4.3.5 劳动就业城镇化 | 第41页 |
4.3.6 基础设施城镇化 | 第41-42页 |
4.3.7 生态环境城镇化 | 第42页 |
4.3.8 城乡协调发展 | 第42-43页 |
4.4 呼和浩特市新型城镇化评价体系构建 | 第43-46页 |
5 呼和浩特市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测度和评价 | 第46-60页 |
5.1 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测度方法----熵值法 | 第46-47页 |
5.1.1 熵值法 | 第46页 |
5.1.2 改进熵值法的数据处理过程 | 第46-47页 |
5.2 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测度结果 | 第47-50页 |
5.2.1 评价指标数据标准化处理 | 第47-48页 |
5.2.2 各个评价指标的熵值与权重 | 第48-49页 |
5.2.3 计算历年各项指标的综合得分 | 第49-50页 |
5.3 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结果分析 | 第50-60页 |
5.3.1 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总体分析 | 第50-51页 |
5.3.2 人口城镇化水平分析 | 第51-52页 |
5.3.3 空间城镇化水平分析 | 第52-53页 |
5.3.4 经济城镇化水平分析 | 第53-54页 |
5.3.5 社会城镇化水平分析 | 第54-55页 |
5.3.6 劳动就业城镇化水平分析 | 第55-56页 |
5.3.7 基础设施城镇化水平分析 | 第56-57页 |
5.3.8 生态环境城镇化水平分析 | 第57-58页 |
5.3.9 城乡协调发展水平分析 | 第58-60页 |
6 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 第60-69页 |
6.1 结论 | 第60-61页 |
6.2 政策建议 | 第61-69页 |
6.2.1 有序推进农民工市民化,实现社会融入 | 第61页 |
6.2.2 优化城市空间结构,提高城市空间利用率 | 第61-62页 |
6.2.3 经济发展是提高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的动力源泉 | 第62-63页 |
6.2.4 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加强人文城市建设 | 第63-64页 |
6.2.5 努力创建稳定的就业环境,加强就业培训 | 第64-65页 |
6.2.6 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品质 | 第65-66页 |
6.2.7 保护城市生态环境,推进绿色城市建设 | 第66-67页 |
6.2.8 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 第67-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