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矿业工程论文--矿山开采论文--煤及油页岩地下气化论文--煤的综合利用论文

微观尺度褐煤干燥过程传热传质分析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绪论第11-20页
    1.1 褐煤干燥的背景和意义第11-16页
        1.1.1 我国褐煤资源和特点第11页
        1.1.2 褐煤内部水分存在形式第11-12页
        1.1.3 褐煤干燥脱水技术研究进展第12-14页
        1.1.4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4-16页
    1.2 多孔介质研究第16-18页
        1.2.1 多孔介质的定义及分类第16-17页
        1.2.2 多孔介质应用第17-18页
        1.2.3 多孔角度褐煤干燥第18页
    1.3 褐煤干燥存在的问题第18-19页
    1.4 本文研究内容第19-20页
第2章 多孔介质传热传质研究第20-35页
    2.1 多孔介质基本参数第20-22页
        2.1.1 多孔介质结构参数第20-21页
        2.1.2 基本特性参数第21-22页
        2.1.3 基本定律第22页
    2.2 多孔介质传热传质理论第22-24页
        2.2.1 多孔介质热质传输研究方法第22-24页
        2.2.2 多孔介质中的流体流动及传热过程第24页
    2.3 饱和多孔介质传热与流动研究第24-27页
        2.3.1 连续方程第24-25页
        2.3.2 运动方程第25-26页
        2.3.3 能量方程第26-27页
    2.4 非饱和多孔介质传热与流动研究第27-33页
        2.4.1 非饱和多孔介质输运模型第27-30页
        2.4.2 非饱和多孔介质输运机制第30-32页
        2.4.3 非饱和多孔介质传热传质数学模型第32-33页
    2.5 多孔介质参数测量第33-34页
        2.5.1 骨架密度第33-34页
        2.5.2 渗透率第34页
        2.5.3 孔隙率第34页
    2.6 本章小结第34-35页
第3章 褐煤微观孔道模型建立第35-47页
    3.1 可视化图像分析方法的提出第35-36页
    3.2 褐煤煤样的SEM观测第36-37页
    3.3 二维离散小波变换第37-39页
    3.4 二维离散小波变换的MATLAB实现第39-43页
    3.5 褐煤孔隙网络结构二维建模及结构分析第43-46页
    3.6 本章小结第46-47页
第4章 褐煤微观尺度流场分析第47-62页
    4.1 褐煤脱水的主要影响因素第47页
    4.2 压力对于褐煤干燥影响第47-53页
        4.2.1 模型假设第47-48页
        4.2.2 模型控制方程第48-49页
        4.2.3 实际微观褐煤孔隙模型第49-50页
        4.2.4 求解结果分析第50-52页
        4.2.5 压降对流速影响第52-53页
    4.3 褐煤微尺度渗流分析第53-56页
        4.3.1 模型的建立第53-54页
        4.3.2 模型假设和控制方程第54-55页
        4.3.3 结果分析第55-56页
    4.4. 温度场压力场耦合分析第56-61页
        4.4.1 模型控制方程第56-57页
        4.4.2 不同入口温度对流场影响第57-59页
        4.4.3 颗粒内部不同温度场分布对流场影响第59-61页
    4.5 本章小结第61-62页
第5章 体积收缩对褐煤干燥影响第62-67页
    5.1 孔隙不连通第62-64页
        5.1.1 几何模型的建立第62-63页
        5.1.2 结果分析第63-64页
    5.2 孔隙连通第64-66页
        5.2.1 几何模型的建立第64页
        5.2.2 结果分析第64-66页
    5.3 本章小结第66-67页
第6章 结论与展望第67-69页
    6.1 结论第67-68页
    6.2 展望第68-69页
参考文献第69-73页
致谢第73页

论文共7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淄博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研究
下一篇:多媒体技术在汽车展厅设计中的应用--以风神汽车展厅设计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