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高铁客运站候车室候车能力研究
致谢 | 第6-7页 |
中文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1 绪论 | 第14-24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4-15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20页 |
1.2.1 大型高铁客运站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2.2 最高聚集人数和高峰小时发送量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1.2.3 候车室服务水平及候车室仿真研究现状 | 第18-20页 |
1.3 论文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20-23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20-22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22-23页 |
1.4 论文创新点 | 第23-24页 |
2 大型高铁客运站候车室候车能力影响因素分析 | 第24-42页 |
2.1 客运站候车室候车能力概述 | 第24-26页 |
2.2 客运站候车室进站组织方式 | 第26-30页 |
2.2.1 客运站候车模式 | 第26-28页 |
2.2.2 大型高铁客运站候车室旅客流线 | 第28-30页 |
2.3 大型高铁客运站旅客候车时间规律 | 第30-35页 |
2.3.1 候车室旅客候车时间影响因素 | 第30-34页 |
2.3.2 候车室旅客候车时间分布模型 | 第34-35页 |
2.4 大型高铁客运站候车室高峰时期旅客数量指标 | 第35-39页 |
2.4.1 最高聚集人数 | 第35-38页 |
2.4.2 高峰小时发送量 | 第38-39页 |
2.5 候车室服务水平 | 第39-40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40-42页 |
3 大型高铁客运站候车室候车能力计算模型构建 | 第42-54页 |
3.1 候车室聚集人数计算模型 | 第42-49页 |
3.1.1 t时刻到达车站准备乘车的旅客人数 | 第43-45页 |
3.1.2 t时刻离开候车室的人数 | 第45-46页 |
3.1.3 t时刻候车室的聚集人数 | 第46页 |
3.1.4 候车室最高聚集人数 | 第46-48页 |
3.1.5 候车室聚集人数的计算机语言求解流程 | 第48-49页 |
3.2 高峰小时进入候车室的旅客人数计算模型 | 第49页 |
3.3 高峰小时发送量计算模型 | 第49-50页 |
3.4 候车室候车能力计算模型 | 第50-51页 |
3.4.1 候车室现有的候车能力 | 第50页 |
3.4.2 候车室需要的候车能力 | 第50-51页 |
3.5 候车室候车能力利用率 | 第51-52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52-54页 |
4 大型高铁客运站候车室候车能力匹配仿真研究 | 第54-80页 |
4.1 候车室候车能力匹配仿真研究目的和软件选用 | 第54-56页 |
4.1.1 仿真研究目的 | 第54-55页 |
4.1.2 仿真模型建立及软件选用 | 第55-56页 |
4.2 AnyLogic仿真软件基本使用介绍 | 第56-60页 |
4.2.1 软件界面 | 第56-58页 |
4.2.2 微观仿真建模流程 | 第58-60页 |
4.3 候车室候车能力匹配仿真评价指标 | 第60页 |
4.4 仿真模型构建与模块属性设置 | 第60-65页 |
4.4.1 候车室候车能力匹配仿真运行操作流程 | 第60-61页 |
4.4.2 仿真模型构建与运行条件设定 | 第61-62页 |
4.4.3 仿真模块属性设置 | 第62-65页 |
4.5 候车室候车能力匹配仿真分析评价 | 第65-78页 |
4.5.1 现有候车能力匹配需要候车能力 | 第67-74页 |
4.5.2 现有候车能力不匹配需要候车能力 | 第74-78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78-80页 |
5 合肥南站案例分析 | 第80-104页 |
5.1 合肥南站概述 | 第80-81页 |
5.2 候车室候车时间规律 | 第81-84页 |
5.3 旅客候车及列车开行数据分析 | 第84-85页 |
5.4 候车室检票能力数据分析 | 第85-86页 |
5.5 候车室候车能力计算 | 第86-90页 |
5.5.1 候车室聚集人数和高峰小时发送量计算 | 第86-89页 |
5.5.2 候车室候车能力计算 | 第89-90页 |
5.6 候车室候车能力匹配仿真分析 | 第90-103页 |
5.6.1 候车室候车能力匹配仿真目的和内容 | 第90-92页 |
5.6.2 候车室仿真建模与运行 | 第92-94页 |
5.6.3 候车室现状仿真结果输出与分析 | 第94-96页 |
5.6.4 候车室服务设施最佳匹配数量仿真 | 第96-98页 |
5.6.5 候车室突发大客流仿真分析 | 第98-103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103-104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104-106页 |
6.1 论文结论 | 第104-105页 |
6.2 论文展望 | 第105-106页 |
参考文献 | 第106-110页 |
附录A | 第110-114页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14-118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11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