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行政法论文

我国政府社会性监管法治化研究

中文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引言第10-20页
    一、研究缘由与意义第10-11页
        (一)问题缘起第10-11页
        (二)选题意义第11页
    二、研究现状第11-18页
        (一)关于政府监管的研究第11-14页
        (二)关于药品安全政府监管的研究第14-16页
        (三)关于法治化的研究第16-18页
    三、研究思路和框架第18-19页
        (一)研究思路第18页
        (二)研究框架第18-19页
    四、研究方法第19页
    五、创新与不足之处第19-20页
第一章 政府社会性监管的一般理论与现实语境第20-38页
    一、一般理论第20-33页
        (一)概念界定第20-23页
        (二)功能分析第23-26页
        (三)职能定位第26-28页
        (四)理论基础第28-33页
    二、现实语境第33-37页
        (一)历史轨迹第33-35页
        (二)本土实践第35-37页
    本章小结第37-38页
第二章 政府社会性监管法治化阐释第38-60页
    一、法治化的分析进路第38-44页
        (一)制度本体第38-40页
        (二)制度结构第40-43页
        (三)制度功能第43-44页
    二、法治化的总体目标第44-50页
        (一)法治的理论谱系第44-48页
        (二)法治的基本内涵第48-49页
        (三)法治的现代意义第49-50页
    三、法治化的事理逻辑第50-56页
        (一)法治化动因第51-53页
        (二)法治化基础第53-56页
    四、法治化的基本立场第56-59页
        (一)有限政府的内涵第56-57页
        (二)有限政府的意蕴第57-59页
    本章小结第59-60页
第三章 我国政府社会性监管法治化状态:以药品安全政府监管为例第60-82页
    一、制度理念的法治化状态第60-65页
        (一)药品安全政府监管理念的追溯第60-64页
        (二)药品安全政府监管理念的困境第64-65页
    二、制度规则的法治化状态第65-72页
        (一)药品安全政府监管规则的回顾第65-70页
        (二)药品安全政府监管规则的审视第70-72页
    三、制度对象的法治化状态第72-78页
        (一)药品安全政府监管体制的特征第72-75页
        (二)药品安全政府监管体制的缺陷第75-78页
    四、制度载体的法治化状态第78-81页
        (一)药品安全政府监管形式的表现第78-79页
        (二)药品安全政府监管形式的不足第79-81页
    本章小结第81-82页
第四章 发达国家政府社会性监管法治化考察第82-92页
    一、美国政府社会性监管的法治化历程第82-85页
        (一)美国政府社会性监管的历史演变第82-84页
        (二)美国政府社会性监管的法治经验第84-85页
    二、欧洲政府社会性监管的法治化历程第85-88页
        (一)欧洲政府社会性监管的历史演变第85-87页
        (二)欧洲政府社会性监管的法治经验第87-88页
    三、日本政府社会性监管的法治化历程第88-90页
        (一)日本政府社会性监管的历史演变第88-89页
        (二)日本政府社会性监管的法治经验第89-90页
    本章小结第90-92页
第五章 我国政府社会性监管法治化路径第92-113页
    一、路径之一:价值观念的重塑第92-95页
        (一)权利保障的意识第92-93页
        (二)公益增进的意识第93-94页
        (三)制度的价值取向第94-95页
    二、路径之二:行为规则的完善第95-101页
        (一)法律的操作规则第96-98页
        (二)法律的程序规则第98-101页
    三、路径之三:组织能力的提升第101-108页
        (一)法治政府的德性第101-103页
        (二)监管机构的特性第103-108页
    四、路径之四:法律权威的树立第108-112页
        (一)法律的至上性第108-111页
        (二)形式的规范性第111-112页
    本章小结第112-113页
结语第113-114页
参考文献第114-123页
后记第123-124页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情况第124页

论文共12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病因及体质学病例对照研究
下一篇:AECOPD热痰证与寒痰证患者病原学和炎症特征的对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