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缩略词表 | 第17-1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9-24页 |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9-21页 |
1.2 基于TMS320C6670的实现平台概述 | 第21-22页 |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 | 第22-23页 |
1.4 论文的结构与内容安排 | 第23-24页 |
第二章 B-TrunC物理层上行PUSCH链路研究与仿真 | 第24-35页 |
2.1 B-TrunC物理层协议概述 | 第24-26页 |
2.1.1 B-TrunC系统无线帧结构 | 第24-25页 |
2.1.2 B-TrunC上行物理信道 | 第25-26页 |
2.2 PUSCH信道总体流程 | 第26页 |
2.3 PUSCH信道处理模块 | 第26-31页 |
2.4 PUSCH信道性能仿真分析 | 第31-34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三章 基于TMS320C6670的PUSCH链路实现技术研究 | 第35-67页 |
3.1 基于DSP上行PUSCH发射机链路的实现 | 第35-44页 |
3.1.1 基于BCP的模块实现 | 第36-39页 |
3.1.2 基于FFTC的模块实现 | 第39-41页 |
3.1.3 PUSCH发射机模块实现的具体配置及性能评估 | 第41-44页 |
3.1.4 发射机数据链路复杂度 | 第44页 |
3.2 基于DSP上行PUSCH接收机链路的实现 | 第44-52页 |
3.2.1 接收端链路总体流程 | 第44-45页 |
3.2.2 关键模块的定点实现 | 第45-48页 |
3.2.3 基于BCP的模块实现 | 第48-50页 |
3.2.4 基于TCP3D的信道译码实现 | 第50-52页 |
3.3 接收机DSP实现的多核资源分配 | 第52-57页 |
3.3.1 接收机DSP多核中各功能模块的划分 | 第52-53页 |
3.3.2 多核调用FFTC实现机制 | 第53-56页 |
3.3.3 接收机数据链路复杂度 | 第56-57页 |
3.4 支持不同带宽灵活切换的研究与实现 | 第57-62页 |
3.5 上下行资源灵活配比的研究与实现 | 第62-66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第四章 PUSCH随路控制信息的研究及实现 | 第67-92页 |
4.1 发送端非周期性控制信息的处理 | 第67-81页 |
4.1.1 HARQ-ACK编码 | 第67-71页 |
4.1.2 RI编码 | 第71-73页 |
4.1.3 CQI编码 | 第73-75页 |
4.1.4 复用交织 | 第75-80页 |
4.1.5 编码复杂度分析 | 第80-81页 |
4.2 接收端非周期性控制信息的处理 | 第81-90页 |
4.2.1 解交织复用 | 第81-84页 |
4.2.2 HARQ-ACK信息的译码 | 第84-86页 |
4.2.3 RI信息的译码 | 第86页 |
4.2.4 CQI信息的译码 | 第86-90页 |
4.2.5 译码复杂度分析 | 第90页 |
4.3 PUSCH控制信息传输性能仿真测试 | 第90-91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91-92页 |
第五章 PUSCH实验链路的系统联调及性能测试 | 第92-107页 |
5.1 系统联调设计及验证 | 第92-98页 |
5.1.1 实验样机板间工作时序设计 | 第92-93页 |
5.1.2 系统联调实现技术研究 | 第93-98页 |
5.2 基于MATLAB信道的定点链路性能测试 | 第98-101页 |
5.2.1 测试方法 | 第98-99页 |
5.2.2 测试结果 | 第99-101页 |
5.3 室内加信道模拟器的PUSCH链路性能测试 | 第101-106页 |
5.3.1 高斯信道 | 第102页 |
5.3.2 LTE典型信道模型 | 第102-106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06-107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07-109页 |
6.1 本文主要工作及贡献 | 第107页 |
6.2 下一步工作建议及研究方向 | 第107-109页 |
致谢 | 第109-110页 |
参考文献 | 第110-112页 |
个人简历 | 第112-113页 |
附件 | 第113-11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