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0-12页 |
ABSTRACT | 第12-13页 |
1 前言 | 第14-22页 |
1.1 禽白血病病毒 | 第14页 |
1.2 生物传感器 | 第14-15页 |
1.2.1 生物传感器的分类 | 第15页 |
1.2.2 生物传感器的应用 | 第15页 |
1.3 免疫传感器 | 第15-16页 |
1.3.1 电化学免疫传感器 | 第16页 |
1.3.2 电致化学发光免疫传感器 | 第16页 |
1.4 纳米材料 | 第16-20页 |
1.4.1 纳米碳材料 | 第17-20页 |
1.4.1.1 掺氮多孔碳材料 | 第17-18页 |
1.4.1.2 类石墨相氮化碳 | 第18-19页 |
1.4.1.3 纳米纤维素 | 第19-20页 |
1.5 本课题的提出及研究内容 | 第20-22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2-32页 |
2.1 试剂与仪器 | 第22-24页 |
2.1.1 试剂 | 第22-23页 |
2.1.2 仪器 | 第23-24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4-32页 |
2.2.1 基于掺氮多孔碳材料模拟酶免疫检测禽白血病病毒 | 第24-26页 |
2.2.1.1 碱木素的前处理 | 第24页 |
2.2.1.2 掺氮多孔碳材料(PCN)制备 | 第24页 |
2.2.1.3 Pt/PCN的制备 | 第24页 |
2.2.1.4 Pt/PCN-Ab_2探针的制备 | 第24页 |
2.2.1.5 电化学免疫传感器的构建 | 第24-25页 |
2.2.1.6 电化学方法检测 | 第25-26页 |
2.2.2 基于纳米金-氮化碳复合材料的三重信号放大策略对禽白血病病毒的高灵敏电化学免疫分析 | 第26-27页 |
2.2.2.1 氮化碳纳米片的制备 | 第26页 |
2.2.2.2 纳米金-氮化碳复合材料的制备 | 第26页 |
2.2.2.3 Au NPs/g-C_3N_4/Tb/Ab_2/HRP探针的制备 | 第26页 |
2.2.2.4 免疫传感器的构建 | 第26-27页 |
2.2.2.5 电化学检测 | 第27页 |
2.2.3 纳米金-纳米纤维素复合材料在禽白血病病毒免疫传感器中的应用 | 第27-29页 |
2.2.3.1 石墨烯-甲苯胺蓝-壳聚糖 (Gr-Tb-Chit) 的制备 | 第27-28页 |
2.2.3.2 纳米金-纳米纤维素 (Au NPs-NCC) 复合材料的制备 | 第28页 |
2.2.3.3 Au NPs-NCC/Ab_2-HRP探针的制备 | 第28-29页 |
2.2.3.4 免疫传感器的构建 | 第29页 |
2.2.3.5 电化学检测 | 第29页 |
2.2.4 基于自增强的含钌复合物电致发光免疫传感器检测禽白血病病毒 | 第29-32页 |
2.2.4.1 PAMAM-Au的制备 | 第29页 |
2.2.4.2 含醛基的纳米纤维素 (NCC) 的制备 | 第29-30页 |
2.2.4.3 NCC/PAMAM-Au/Ru/Ab_2探针的制备 | 第30页 |
2.2.4.4 免疫传感器的构建 | 第30-31页 |
2.2.4.5 电致发光检测 | 第31-32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2-49页 |
3.1 基于掺氮多孔碳材料模拟酶免疫检测禽白血病病毒 | 第32-35页 |
3.1.1 PCN和Pt/PCN的表征 | 第32页 |
3.1.2 免疫传感器的电化学特性 | 第32-33页 |
3.1.3 免疫反应时间和免疫反应温度的优化 | 第33-34页 |
3.1.4 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34页 |
3.1.5 免疫传感器的选择性和重现性 | 第34-35页 |
3.2 基于纳米金-氮化碳复合材料的三重信号放大策略对禽白血病病毒的高灵敏电化学免疫分析 | 第35-39页 |
3.2.1 材料的表征 | 第35-36页 |
3.2.2 免疫传感器的电化学特性表征 | 第36-37页 |
3.2.3 信号放大策略的应用 | 第37-38页 |
3.2.4 免疫反应时间和免疫反应温度的优化 | 第38页 |
3.2.5 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38-39页 |
3.2.6 免疫传感器的选择性和重现性 | 第39页 |
3.3 纳米金-纳米纤维素复合材料在禽白血病病毒免疫传感器中的应用 | 第39-43页 |
3.3.1 材料的表征 | 第39-40页 |
3.3.2 免疫传感器的电化学特性表征 | 第40-41页 |
3.3.3 信号放大策略的应用 | 第41-42页 |
3.3.4 免疫反应时间和免疫反应温度的优化 | 第42页 |
3.3.5 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42-43页 |
3.3.6 免疫传感器的选择性和重现性 | 第43页 |
3.4 基于自增强的含钌复合物电致发光免疫传感器检测禽白血病病毒 | 第43-49页 |
3.4.1 材料的表征 | 第43-44页 |
3.4.2 免疫传感器的电化学特性 | 第44-45页 |
3.4.3 信号放大策略的应用 | 第45-46页 |
3.4.4 免疫反应时间和免疫反应温度的优化 | 第46-47页 |
3.4.5 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47页 |
3.4.6 免疫传感器的稳定性、重现性和选择性 | 第47-49页 |
4 讨论 | 第49-52页 |
4.1 基于掺氮多孔碳材料模拟酶免疫检测禽白血病病毒 | 第49页 |
4.2 基于纳米金-氮化碳复合材料的三重信号放大策略对禽白血病病毒的高灵敏电化学免疫分析 | 第49-50页 |
4.3 纳米金-纳米纤维素复合材料在禽白血病病毒免疫传感器中的应用 | 第50页 |
4.4 基于自增强的含钌复合物电致发光免疫传感器检测禽白血病病毒 | 第50-52页 |
5 结论 | 第52-53页 |
5.1 基于掺氮多孔碳材料模拟酶免疫检测禽白血病病毒 | 第52页 |
5.2 基于纳米金-氮化碳复合材料的三重信号放大策略对禽白血病病毒的高灵敏电化学免疫分析 | 第52页 |
5.3 纳米金-纳米纤维素复合材料在禽白血病病毒免疫传感器中的应用 | 第52页 |
5.4 基于自增强的含钌复合物电致发光免疫传感器检测禽白血病病毒 | 第52-53页 |
6 创新之处 | 第53-54页 |
7 参考文献 | 第54-62页 |
8 致谢 | 第62-63页 |
9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