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论文--动物医学(兽医学)论文--各种家畜、家禽、野生动物的疾论文--家畜论文--牛论文

奶牛隐性乳房炎致病菌分离鉴定及LAMP检测方法的建立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8页
文献综述第11-21页
    第一章 奶牛乳房炎的研究进展第11-21页
        1.1 奶牛乳房炎的分类第11-12页
            1.1.1 临床型乳房炎第11页
            1.1.2 慢性乳房炎第11页
            1.1.3 亚临床型乳房炎第11-12页
        1.2 奶牛乳房炎的危害第12-13页
            1.2.1 奶牛乳房炎对生产性能的影响第12-13页
            1.2.2 奶牛乳房炎对繁殖性能的影响第13页
        1.3 奶牛乳房炎的主要病原菌第13-14页
            1.3.1 金黄色葡萄球菌第13-14页
            1.3.2 大肠杆菌第14页
            1.3.3 链球菌第14页
            1.3.4 其他病原菌第14页
        1.4 奶牛乳房炎诊断方法第14-18页
            1.4.1 乳汁细胞学检查法第15页
            1.4.2 pH值测定诊断法第15-16页
            1.4.3 乳的电导率检测法第16页
            1.4.4 微生物鉴定法第16页
            1.4.5 基因检测技术第16-18页
                1.4.5.1 单重PCR检测第16-17页
                1.4.5.2 多重 PCR 检测第17页
                1.4.5.3 实时荧光定量 PCR 检测第17页
                1.4.5.4 基因芯片技术第17-18页
                1.4.5.5 环介导恒温扩增技术第18页
        1.5 奶牛乳房炎的防控第18-21页
            1.5.1 选种第18页
            1.5.2 合理饲养第18-19页
            1.5.3 科学管理第19-21页
试验部分第21-37页
    第二章 奶牛隐性乳房炎致病菌的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第21-29页
        2.1 材料与方法第21-23页
            2.1.1 材料第21-22页
            2.1.2 方法第22-23页
        2.2 结果第23-27页
            2.2.1 病原菌的培养特性和形态鉴定第23-24页
            2.2.2 细菌生化鉴定结果第24-25页
            2.2.3 病原菌分离鉴定结果第25-26页
            2.2.4 病原菌的药敏试验结果第26-27页
        2.3 讨论第27-28页
        2.4 小结第28-29页
    第三章 奶牛乳房炎中大肠杆菌LAMP可视化检测方法的建立第29-37页
        3.1 材料与方法第29-31页
            3.1.1 材料第29-30页
            3.1.2 方法第30-31页
        3.2 结果第31-34页
            3.2.1 LAMP反应体系的建立第31-32页
            3.2.2 LAMP反应条件的优化第32-33页
            3.2.3 LAMP检测灵敏性实验第33页
            3.2.4 LAMP检测特异性实验第33-34页
        3.3 讨论第34-35页
        3.4 小结第35-37页
结论第37-39页
参考文献第39-45页
致谢第45-47页
作者简介第47页

论文共4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药提取物复方制剂抗新城疫病毒的药效及质量控制
下一篇:犬巴贝斯虫病的诊断与治疗方案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