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肿瘤学论文--耳鼻咽喉肿瘤论文--咽肿瘤论文

叶酸修饰的和厚朴酚主动靶向药物对鼻咽癌的抑制作用与机制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前言第10-12页
1 实验材料与仪器第12-13页
    1.1 实验动物第12页
    1.2 实验细胞株第12页
    1.3 生物试剂与耗材第12-13页
2 主要实验试剂第13页
3 主要实验仪器第13-15页
4 实验方法第15-25页
    4.1 PCEC-PEI-FA目标聚合物的制备与理化性质检测第15-16页
        4.1.1 PCEC-PEI-FA目标聚合物的合成第15-16页
        4.1.2 PCEC-PEI-FA聚合物的分子结构表征第16页
    4.2 载和厚朴酚聚合物纳米粒(HK/PCEC-PEI-FA)的制备及其理化性质的检测第16-19页
        4.2.1 载和厚朴酚的PCEC-PEI-FA聚合物纳米粒的制备第16-17页
        4.2.2 ATNH纳米粒的形貌、粒径分布及Zeta电位的测定第17页
        4.2.3 空白载体纳米粒(BVN)血液安全性考察第17-18页
        4.2.4 主动靶向载药纳米粒(ATNH)的载药量与包封率检测第18页
        4.2.5 主动靶向载药纳米粒(ATNH)的体外释放研究第18-19页
    4.3 主动靶向载药纳米粒(ATNH)的体外抗肿瘤活性第19页
    4.4 主动靶向纳米粒(PCEC-PEI-FA)的细胞摄取实验第19-20页
    4.5 主动靶向载药纳米粒(ATNH)引起的细胞凋亡试验第20页
    4.6 主动靶向载药纳米粒(ATNH)的体内抗肿瘤作用观察第20-24页
        4.6.1 HNE-1鼻咽癌皮下模型的建立与治疗第20-21页
        4.6.2 ATNH作用于鼻咽癌皮下模型的早期疗效评价第21-22页
        4.6.3 ATNH作用于鼻咽癌皮下模型的长期疗效观察第22页
        4.6.4 流式细胞仪检测肿瘤细胞周期分布第22页
        4.6.5 免疫组化检测增殖细胞核抗原(Ki 67)及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CD31)的表达第22-24页
            4.6.5.1 检测Ki 67表达的具体操作方法第23页
            4.6.5.2 检测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CD 31)表达的具体操作方法第23-24页
            4.6.5.3 免疫组化结果判断标准第24页
    4.7 统计分析第24-25页
5 结果第25-40页
    5.1 PCEC-PEI-FA三嵌段聚合物的检测第25-27页
        5.1.1 核磁共振氢谱第25-26页
        5.1.2 红外光谱第26-27页
    5.2 HK/PCEC-PEI-FA聚合物纳米粒的检测第27-31页
        5.2.1 PCEC-PEI-FA聚合物纳米粒的形貌观察与粒径分布检测第27-28页
        5.2.2 空白载体纳米粒(BVN)溶血安全性第28-29页
        5.2.3 HK/PCEC-PEI-FA聚合物纳米粒的载药量与包封率第29-30页
        5.2.4 主动靶向载药纳米粒(ANTH)的体外释放第30-31页
    5.3 主动靶向载药纳米粒(ATNH)的细胞毒性第31-32页
    5.4 PCEC-PEI-FA聚合物纳米粒的细胞摄取第32-33页
    5.5 主动靶向载药纳米粒(ATNH)引起细胞凋亡试验第33-34页
    5.6 ATNH体内抗肿瘤疗效评价第34-37页
        5.6.1 早期疗效评价第34-35页
        5.6.2 ANTH作用于皮下模型的肿瘤生长延缓时间观察第35-36页
        5.6.3 荷瘤小鼠生存期观察第36-37页
    5.7 主动靶向载药纳米粒(ATNH)体内抗肿瘤作用机制研究第37-40页
        5.7.1 流式细胞仪检查肿瘤细胞周期分布第37-38页
        5.7.2 增殖细胞和抗原(Ki 67)的表达第38-39页
        5.7.3 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CD31)的表达第39-40页
讨论第40-45页
结论第45-46页
参考文献第46-52页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第52-54页
致谢第54-55页
综述第55-66页
    参考文献第62-66页

论文共6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孕前体重指数及孕期体重变化与妊娠结局的相关性研究
下一篇:CD20+B细胞淋巴瘤细胞IDO/Kyn/AHR信号通路表达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