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0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10-13页 |
一、历史背景 | 第10-11页 |
二、现实背景 | 第11-12页 |
三、理论背景 | 第12-13页 |
第二节 研究内容及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3-14页 |
一、研究内容 | 第13页 |
二、研究目的 | 第13页 |
三、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 | 第14-18页 |
一、国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 | 第14-16页 |
二、国内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 | 第16-18页 |
第四节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 第18-20页 |
一、研究思路 | 第18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8页 |
三、创新点 | 第18-20页 |
第二章 重要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第20-26页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0-23页 |
一、贫困 | 第20-22页 |
二、彝族和彝族地区 | 第22-23页 |
第二节 扶贫基本理论 | 第23-26页 |
一、精准扶贫理论 | 第23页 |
二、产业扶贫相关理论 | 第23-25页 |
三、社会救助相关理论 | 第25-26页 |
第三章 凉山彝族地区农村扶贫历史回顾及现状分析 | 第26-46页 |
第一节 凉山彝族地区农村扶贫历史回顾 | 第26-29页 |
一、救济式扶贫阶段 | 第26页 |
二、体制性扶贫阶段 | 第26-27页 |
三、大规模经济开发式扶贫阶段 | 第27页 |
四、扶贫攻坚阶段 | 第27-28页 |
五、可持续发展式扶贫阶段 | 第28页 |
六、精准扶贫阶段 | 第28-29页 |
第二节 凉山彝族地区农村贫困现状分析 | 第29-37页 |
一、凉山彝族地区概况 | 第29-30页 |
二、凉山州贫困现状 | 第30-33页 |
三、贫困特征分析 | 第33-37页 |
第三节 凉山彝族地区扶贫现状分析 | 第37-40页 |
一、主要扶贫政策 | 第37-39页 |
二、扶贫效果 | 第39-40页 |
第四节 开展精准扶贫的必要性 | 第40-46页 |
一、精准识别使资源更具靶向性 | 第40-43页 |
二、精准帮扶使扶贫更有针对性 | 第43页 |
三、精准管理提高了资源使用效率 | 第43-44页 |
四、精准扶贫提高扶贫成功率 | 第44-46页 |
第四章 凉山彝族地区农村开展精准扶贫面临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46-52页 |
第一节 凉山彝族地区农村精准扶贫面临的问题 | 第46-48页 |
一、精准识别贫困人口难 | 第46-47页 |
二、精准帮扶存在错位 | 第47页 |
三、精准扶贫工作缺乏制度保障 | 第47-48页 |
四、政府部门职责不明确 | 第48页 |
五、扶贫资金管理不足 | 第48页 |
第二节 四川省凉山彝族地区农村精准扶贫面临问题的原因 | 第48-52页 |
一、精准识别难的原因 | 第48-49页 |
二、精准帮扶存在错位的原因 | 第49页 |
三、精准扶贫的配套政策和措施有待改进 | 第49-51页 |
四、精准扶贫的经验不足 | 第51页 |
五、精准扶贫成本高,资金需求大 | 第51-52页 |
第五章 推进四川省凉山彝族地区农村精准扶贫的对策 | 第52-59页 |
第一节 精确识别贫困人口 | 第52-53页 |
一、扶贫对象的精准识别 | 第52-53页 |
二、扶贫对象的动态管理 | 第53页 |
三、加强监督 | 第53页 |
第二节 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帮扶措施 | 第53-55页 |
一、人力贫困的帮扶措施 | 第53-55页 |
二、环境贫困的帮扶措施 | 第55页 |
三、资本贫困的帮扶措施 | 第55页 |
第三节 优化精准扶贫主体 | 第55-56页 |
一、增加农民的参与度 | 第55-56页 |
二、鼓励社会资源参与 | 第56页 |
第四节 完善精准扶贫政策 | 第56-57页 |
一、完善工作机制 | 第56页 |
二、健全考核机制 | 第56-57页 |
三、发展特色产业 | 第57页 |
四、完善保障制度 | 第57页 |
第五节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 第57-59页 |
一、加快交通建设 | 第57-58页 |
二、加快水利电力建设 | 第58页 |
三、加大互联网建设 | 第58-59页 |
结束语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3页 |
致谢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