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污染及其防治论文--大气污染及其防治论文--粒状污染物论文

城市道路林内大气颗粒物的时空变化特征--以泰安市为例

中文摘要第7-9页
Abstract第9-11页
1 引言第12-20页
    1.1 研究背景第12-13页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3-14页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第14-17页
        1.3.1 大气颗粒物的基本概念第14页
        1.3.2 大气颗粒物的来源第14-15页
        1.3.3 大气颗粒物的变化特征第15-16页
        1.3.4 植被消减大气颗粒物的作用机理第16页
        1.3.5 不同配置的城市绿地对大气颗粒物净化能力的比较第16-17页
    1.4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第17-18页
    1.5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第18-20页
        1.5.1 研究内容第18-19页
        1.5.2 技术路线图第19-20页
2 材料与方法第20-25页
    2.1 研究区概况第20-21页
        2.1.1 自然地理概况第20页
        2.1.2 气候概况第20页
        2.1.3 泰安市空气质量状况第20页
        2.1.4 泰安市城市绿地资源第20-21页
    2.2 研究方法第21-25页
        2.2.1 样地选择第21-22页
        2.2.2 观测方法第22-24页
        2.2.3 指标观测第24页
        2.2.4 数据处理第24-25页
3 结果与分析第25-38页
    3.1 大气颗粒物浓度的时间变化规律第25-29页
        3.1.1 大气颗粒物日变化规律第25-27页
        3.1.2 大气颗粒物季节变化规律第27-29页
    3.2 大气颗粒物水平空间变化规律第29-31页
        3.2.1 TSP、PM10水平空间变化规律第29-30页
        3.2.2 PM2.5、PM1水平空间变化规律第30-31页
    3.3 气象因子和PM2.5 相关性分析第31-33页
        3.3.1 风速第31页
        3.3.2 湿度第31-32页
        3.3.3 温度第32-33页
    3.4 不同配置模式的道路林对大气颗粒物的滞尘效益及典型群落设计第33-38页
        3.4.1 不同配置模式的道路林对大气颗粒物的滞尘效益第33-37页
        3.4.2 不同配置模式的道路林滞尘能力等级划分第37-38页
        3.4.3 消减大气颗粒物典型群落设计第38页
4 讨论第38-40页
    4.1 道路林吸滞大气颗粒物的时间变化第38-39页
    4.2 道路林内外水平空间的变化规律第39-40页
    4.3 不同配置模式的道路林对大气颗粒物的滞尘效益第40页
5 结论与展望第40-44页
    5.1 结论第40-42页
    5.2 本研究创新点第42-43页
    5.3 展望第43-44页
参考文献第44-49页
致谢第49-50页
附录第50-51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第51页

论文共5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改性处理对毛白杨物理力学性能影响的研究
下一篇:核桃无融合胚离体培养初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