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典型区地下水硬度空间分布特征及其成因分析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21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3-15页 |
1.1.1 地下水硬度概述 | 第13页 |
1.1.2 近年来我国地下水硬度的变化 | 第13-14页 |
1.1.3 地下水硬度调研 | 第14-15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19页 |
1.2.1 地下水硬度升高机理 | 第15-16页 |
1.2.2 研究方法进展 | 第16-19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9页 |
1.4 技术路线 | 第19-21页 |
第2章 硬度调研情况 | 第21-30页 |
2.1 样本点分配 | 第21-29页 |
2.1.1 人口密度 | 第21-22页 |
2.1.2 地下水年开采量统计 | 第22-23页 |
2.1.3 样本点的分配 | 第23-26页 |
2.1.4 样本点的增减 | 第26-29页 |
2.2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3章 研究区概况 | 第30-34页 |
3.1 自然地理位置 | 第30-31页 |
3.1.1 地理位置 | 第30页 |
3.1.2 气象 | 第30页 |
3.1.3 水文 | 第30-31页 |
3.1.4 地形地貌 | 第31页 |
3.1.5 社会经济 | 第31页 |
3.2 地质和水文地质 | 第31-32页 |
3.2.1 地质条件 | 第31页 |
3.2.2 水文地质条件 | 第31-32页 |
3.3 地下水补径排条件 | 第32页 |
3.3.1 地下水补给条件 | 第32页 |
3.3.2 地下水径流和排泄条件 | 第32页 |
3.4 地下水动态 | 第32-34页 |
第4章 地下水硬度特征 | 第34-49页 |
4.1 样品的采集与分析 | 第34-36页 |
4.1.1 采样点的位置 | 第34页 |
4.1.2 样品的采集 | 第34-35页 |
4.1.3 样品的分析 | 第35-36页 |
4.2 主要化学组分特征 | 第36-39页 |
4.3 地下水化学类型 | 第39-41页 |
4.4 地下水总硬度分布特征 | 第41-44页 |
4.5 地下水硬度与其他指标的关系 | 第44-47页 |
4.5.1 总硬度与pH之间的关系 | 第44-45页 |
4.5.2 总硬度与TDS之间的关系 | 第45页 |
4.5.3 总硬度与NO_3~-之间的关系 | 第45-46页 |
4.5.4 总硬度与井深之间的关系 | 第46-47页 |
4.5.5 永久硬度与暂时硬度特征 | 第47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47-49页 |
第5章 研究区水文地球化学作用 | 第49-67页 |
5.1 Gibbs图 | 第49-52页 |
5.2 氧化还原作用 | 第52-53页 |
5.3 阳离子交换作用 | 第53-55页 |
5.4 矿物溶解作用 | 第55-63页 |
5.4.1 离子比例 | 第55-58页 |
5.4.2 矿物饱和指数 | 第58-63页 |
5.5 人类活动的影响 | 第63-66页 |
5.5.1 农业和工业的影响 | 第63-65页 |
5.5.2 过量开采地下水的影响 | 第65-66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第6章 研究区地下水多元统计分析 | 第67-81页 |
6.1 聚类分析 | 第67-72页 |
6.1.1 基本原理 | 第67-68页 |
6.1.2 分析结果 | 第68-72页 |
6.2 因子分析 | 第72-79页 |
6.2.1 基本原理 | 第72-73页 |
6.2.2 分析结果 | 第73-79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79-81页 |
第7章 结论与建议 | 第81-83页 |
7.1 结论 | 第81-82页 |
7.2 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 第82-83页 |
致谢 | 第83-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89页 |
附录 | 第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