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农业经济论文--农业经济理论论文--土地经济学论文--土地管理、规划及利用论文

区域土地利用变化及其驱动力研究--以滁州市为例

摘要第2-4页
abstract第4-6页
1 绪论第10-18页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第10-11页
        1.1.1 研究背景第10-11页
        1.1.2 研究意义第11页
    1.2 LUCC国内外研究综述第11-15页
        1.2.1 国外研究综述第11-13页
        1.2.2 国内研究动态第13-15页
    1.3 研究目标和论文结构第15-16页
        1.3.1 研究目标第15页
        1.3.2 论文结构第15-16页
    1.4 土地利用分类系统和技术路线第16-18页
        1.4.1 土地利用分类系统第16页
        1.4.2 本文的技术路线第16-18页
2 本文的理论基础第18-24页
    2.1 农业地租理论第18页
    2.2 城市土地竞租理论第18-20页
    2.3 城市土地利用空间结构理论第20-21页
        2.3.1 同心圆模式第20-21页
        2.3.2 扇形模式第21页
        2.3.3 多核心模式第21页
    2.4 可持续发展理论第21-22页
    2.5 土地资源学理论第22-23页
    2.6 系统学理论第23-24页
3 研究区概况及其土地利用现状分析第24-31页
    3.1 研究区选择的依据第24页
    3.2 研究区概况第24-27页
        3.2.1 区域位置与行政区划第24-25页
        3.2.2 气候条件第25页
        3.2.3 地形地貌第25页
        3.2.4 土壤条件第25-26页
        3.2.5 水利资源第26页
        3.2.6 生物及矿产资源第26-27页
        3.2.7 人口和劳动力第27页
        3.2.8 社会经济状况第27页
    3.3 滁州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第27-31页
        3.3.1 土地利用结构第28-29页
        3.3.2 各个地类空间分布格局第29-31页
4 滁州市土地利用变化分析第31-41页
    4.1 滁州市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分析第31-35页
    4.2 土地利用变化总量分析第35-37页
    4.3 土地利用变化速度分析第37-39页
        4.3.1 单一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第37-38页
        4.3.2 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第38-39页
    4.4 土地利用变化程度分析第39页
    4.5 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第39-41页
5 滁州市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分析第41-55页
    5.1 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定性分析第41-46页
        5.1.1 自然因素第41-42页
        5.1.2 人口因素第42-43页
        5.1.3 经济因素第43-44页
        5.1.4 科技进步因素第44-45页
        5.1.5 政策因素第45-46页
    5.2 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定量分析第46-55页
        5.2.1 主成分分析的指标选取及数据收集第46-47页
        5.2.2 驱动因子标准化处理第47-48页
        5.2.3 标准化后的驱动因子相关性分析第48-49页
        5.2.4 因子分析第49-52页
        5.2.5 计算驱动因子综合得分第52-55页
6 滁州市土地利用优化改进的对策建议第55-58页
    6.1 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原则第55-56页
        6.1.1 农地优先原则第55页
        6.1.2 集约利用的原则第55-56页
        6.1.3 生态建设的原则第56页
    6.2 具体建议第56-58页
        6.2.1 科学地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做好土地利用宏观调控第56页
        6.2.2 调整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土地利用布局第56页
        6.2.3 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耕地质量第56-57页
        6.2.4 合理控制建设用地规模,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第57页
        6.2.5 开源节流,提高土地利用率第57页
        6.2.6 适度控制人口规模,不断提高人口素质第57-58页
7 研究结论与展望第58-60页
参考文献第60-64页
后记第64-65页

论文共6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河北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比较研究
下一篇:基于博弈视角的辽宁农村土地流转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