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6页 |
1.1 核壳纳米催化剂概述 | 第10-11页 |
1.1.1 纳米催化剂 | 第10页 |
1.1.2 核壳纳米催化剂 | 第10-11页 |
1.2 核壳纳米催化剂的壳层材料 | 第11-13页 |
1.2.1 核壳纳米催化剂壳层材料的抗烧结 | 第11-12页 |
1.2.2 核壳纳米催化剂壳层材料的孔道 | 第12页 |
1.2.3 核壳纳米催化剂壳层材料的保护作用 | 第12-13页 |
1.3 核壳纳米结构的合成 | 第13-19页 |
1.3.1 两步种子生长法 | 第14-18页 |
1.3.2 一步法 | 第18-19页 |
1.3.3 氧化金属外层成壳法 | 第19页 |
1.4 核空壳纳米结构的合成 | 第19-22页 |
1.4.1 硬模板法 | 第20页 |
1.4.2 软模板法 | 第20-21页 |
1.4.3 无模板法 | 第21-22页 |
1.5 核壳纳米结构的催化性能 | 第22-24页 |
1.5.1 核壳纳米结构的催化性能 | 第22-23页 |
1.5.2 核空壳纳米催化剂的催化性能 | 第23-24页 |
1.6 论文的选题意义及内容 | 第24-26页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第26-34页 |
2.1 实验仪器 | 第26页 |
2.2 实验试剂 | 第26-28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28-31页 |
2.3.1 Ru@H-SiO_2的合成 | 第28-29页 |
2.3.2 Ru@H-ZrO_2的合成 | 第29页 |
2.3.3 Ru?SiO_2的合成 | 第29-30页 |
2.3.4 Au-Fe3O4@SiO_2的合成 | 第30-31页 |
2.3.5 负载型催化剂Ru/SiO_2纳米颗粒和Ru/ZrO_2纳米颗粒的合成 | 第31页 |
2.4 表征方法 | 第31-32页 |
2.5 催化活性测试实验方法 | 第32-34页 |
第三章 Ru@H-SiO_2的合成与表征 | 第34-48页 |
3.1 引言 | 第34-35页 |
3.2 合成过程研究 | 第35-40页 |
3.2.1 Ru溶胶的合成与二氧化硅的包覆 | 第35-36页 |
3.2.2 煅烧和还原处理 | 第36-40页 |
3.3 实验条件的影响 | 第40-44页 |
3.3.1 Ru前驱体加入量的影响 | 第40-41页 |
3.3.2 表面活性剂加入量的影响 | 第41-42页 |
3.3.3 氨水加入量的影响 | 第42-43页 |
3.3.4 TEOS加入量的影响 | 第43-44页 |
3.4 煅烧温度的影响 | 第44-45页 |
3.5 Ru@H-SiO_2纳米颗粒测试结果与讨论 | 第45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5-48页 |
第四章 其他核壳纳米催化剂的合成与表征 | 第48-62页 |
4.1 Ru@H-ZrO_2纳米颗粒合成研究 | 第48-53页 |
4.1.1 Ru@H-ZrO_2的合成研究 | 第49页 |
4.1.2 ZrO_2的包覆 | 第49-50页 |
4.1.3 NaOH腐蚀 | 第50-53页 |
4.1.4 Ru@H-ZrO_2纳米颗粒测试结果与讨论 | 第53页 |
4.2 Ru?SiO_2的合成研究 | 第53-56页 |
4.2.1 Ru?SiO_2的合成研究 | 第54页 |
4.2.2 [Ni(N_2H_4)_3]Cl_2?SiO_2的合成 | 第54-55页 |
4.2.3 Ru?SiO_2的合成 | 第55页 |
4.2.4 表面活性剂的影响 | 第55-56页 |
4.2.5 Ru?SiO_2纳米颗粒测试结果与讨论 | 第56页 |
4.3 Au-Fe3O4@SiO_2的合成研究 | 第56-59页 |
4.3.1 Au-Fe3O4@SiO_2的合成研究 | 第57-59页 |
4.3.2 油胺的影响 | 第59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9-62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62-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8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68-69页 |
致谢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