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科学、科学研究论文--情报学、情报工作论文--情报资料的处理论文--情报资料的分析和研究论文

改革开放以来高校科技期刊的变迁与发展

中文摘要第4-8页
Abstract第8-14页
第一章 绪论第19-28页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第19-22页
        1.1.1 高校科技期刊的历史演变与社会功能第19-20页
        1.1.2 高校学科优势与作者群第20页
        1.1.3 改革开放以来高校科技期刊的裂变式发展第20-22页
    1.2 研究现状第22-25页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第25页
    1.4 研究内容第25-27页
    1.5 可能的创新之处第27-28页
第二章 高校科技期刊参与改革开放的科学氛围酝酿第28-53页
    2.1 对全国科学大会精神的传播第28-38页
        2.1.1 对《通知》的报道第28-30页
        2.1.2 反思与体会第30-34页
        2.1.3 高校召开科学报告会呼应科学的春天第34-36页
        2.1.4 推动高校学报的复刊、创刊第36-38页
    2.2 参与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讨论第38-49页
        2.2.1 媒介参与作为自然科学领域真理标准讨论的起点第38-39页
        2.2.2 自然科学领域介入真理标准讨论的三个维度第39-47页
        2.2.3 报刊之于讨论的舆论动员与社会建构第47-49页
    2.3 参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讨论第49-53页
        2.3.1 科学与生产的辩证关系第49-51页
        2.3.2 科学是不是生产力第51-52页
        2.3.3 科学技术对生产力以及社会变革的作用第52-53页
第三章 改革开放前夕高校科技期刊的复苏(1977—1978)第53-63页
    3.1 “文革”背景第53-55页
    3.2 概况统计第55-57页
    3.3 学科分布第57页
    3.4 区域分布第57-58页
    3.5 从新创刊科技期刊发刊词看办刊新愿景第58-63页
第四章 改革开放初期的第一次规模扩张(1979—1988)第63-90页
    4.1 概况统计第63-66页
    4.2 学科分布第66-67页
    4.3 区域分布第67-68页
    4.4 从新创刊科技期刊发刊词看办刊宗旨的与时俱进第68-81页
        4.4.1 期刊服务于高校教学和科研第74-75页
        4.4.2 期刊作为产学研的纽带服务于现代化建设第75-76页
        4.4.3 呼吁学术的“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第76页
        4.4.4 倡导“引进来”“走出去”第76-78页
        4.4.5 扶植新生力量,形成“人才成长的阵地”第78-79页
        4.4.6 呼吁学术创新第79-80页
        4.4.7 发刊词提出多角度历史使命,达成实现新时期学术愿景的社会共识第80-81页
    4.5 学报的准专辑化出版第81-82页
    4.6 高校学报的历史功能第82-90页
        4.6.1 两院院士在学报的发文情况第82-86页
        4.6.2 科学研究的水平决定了学报的水平第86页
        4.6.3 学报与学科成长的互动关系第86-90页
第五章 改革开放初期的规模稳定(1989-1999)第90-107页
    5.1 概况统计第90-91页
    5.2 学科分布第91-96页
        5.2.1 医学期刊的精细化第92-93页
        5.2.2 环境科学期刊的兴盛第93-94页
        5.2.3 工程技术期刊的特色化第94-95页
        5.2.4 交通运输期刊的兴起第95页
        5.2.5 农学期刊的现代化与实用性第95-96页
    5.3 区域分布第96-97页
    5.4 从发刊词看高校科技期刊的时代使命第97-105页
        5.4.1 科技进步催生的边缘学科第101-102页
        5.4.2 时代气息的准确定位第102-104页
        5.4.3 对全人类生存问题的关注第104-105页
    5.5 清华大学中国知网的起步第105-107页
第六章 新改革开放时期高校科技期刊的网络传播(2000-2013)第107-133页
    6.1 数字出版与网络传播背景第107-108页
    6.2 清华大学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的推进第108-111页
    6.3 高校科技期刊信息化建设的发展第111-114页
    6.4 高校科技期刊网络传播的典型案例第114-133页
        6.4.1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网络传播个案分析第114-127页
        6.4.2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网络传播个案分析第127-133页
第七章 21世纪高校科技期刊发展趋势——精品与特色科技期刊建设第133-145页
    7.1 全国精品与特色期刊与教育部名刊建设的背景第133-134页
    7.2 第一届至第五届高校精品科技期刊分析第134-142页
        7.2.1 地域分布第134-136页
        7.2.2 学科分布第136-137页
        7.2.3 主管单位第137-138页
        7.2.4 主办高校层次第138-139页
        7.2.5 刊期分布第139-140页
        7.2.6 语种分布第140页
        7.2.7 获奖频次第140-141页
        7.2.8 高校精品科技期刊的显性特征第141-142页
    7.3 第五届高校精品科技期刊评比办法的调整第142-143页
    7.4 第一届至第五届高校特色科技期刊分析第143-145页
第八章 21世纪高校科技期刊发展趋势——国际影响力提升第145-172页
    8.1 国家提升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的背景第145页
    8.2 SCI对中国的影响第145-149页
        8.2.1 SCI引入中国的最初愿景第145-146页
        8.2.2 SCI泛化导致的学术畸形第146-147页
        8.2.3 唯SCI论的评价体系对中国科技期刊与民族自主创新的冲击与伤害第147-149页
    8.3 高校英文科技期刊的发展与现状第149-159页
        8.3.1 高校英文科技期刊概况第149-150页
        8.3.2 SCI收录的我国高校英文科技期刊统计第150-156页
        8.3.3 高校英文科技期刊的现状与预期发展路径第156-159页
    8.4 国家六部委“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中的高校英文科技期刊个案研究第159-172页
        8.4.1 《浙江大学学报》(英文版)第159-163页
        8.4.2 《纳米研究》(Nano Research)第163-167页
        8.4.3 《国际口腔科学杂志》(英文版)第167-172页
结论第172-180页
    一、改革开放以来高校科技期刊的演化轨迹第172-173页
    二、高校科技期刊的重要历史功能第173-175页
    三、SCI热与民族自主创新战略的矛盾第175-177页
    四、高校科技期刊的转型之路第177-180页
参考文献第180-186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第186-187页
致谢第187-188页

论文共18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宋元明清时期汉地观音信仰在社会各阶层中的传播
下一篇:唐宋园林散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