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9-17页 |
第一章 唐王朝咸通年间的政治背景与士人心态 | 第17-43页 |
第一节 咸通年间唐王朝的内忧外患 | 第17-25页 |
一、南方作乱 | 第17-19页 |
二、边患频繁 | 第19-21页 |
三、君臣奢侈 | 第21-24页 |
四、财政日蹙 | 第24-25页 |
第二节 咸通时期士人心态 | 第25-29页 |
第三节 咸通年间士人的空间分布 | 第29-43页 |
一、蹭蹬科举 | 第32-38页 |
二、入幕藩镇 | 第38-40页 |
三、隐逸世外 | 第40-43页 |
第二章 咸通年间长安诗人群体研究 | 第43-69页 |
第一节 咸通年间士人进出长安的动机和心态 | 第43-45页 |
第二节 咸通年间长安诗人群体研究 | 第45-69页 |
一、以地域为基础的诗人群体——“三罗”、“九华四俊” | 第45-46页 |
二、咸通十哲 | 第46-52页 |
三、芳林十哲 | 第52-57页 |
四、北里唱和群体 | 第57-58页 |
五、围绕朝廷达官的群体唱和——隐岩唱和 | 第58-60页 |
六、围绕诗僧的诗歌交流——以荐福寺供奉僧栖白为例 | 第60-61页 |
七、士子在长安城中的集体聚会——以祖饯为例 | 第61-63页 |
八、文学事件与政治风波——温庭筠国子监榜文事件 | 第63-69页 |
第三章 咸通年间长安诗歌题材研究 | 第69-95页 |
一、落第诗 | 第69-76页 |
1. 记自己落第 | 第69-73页 |
2. 记他人落第 | 第73-76页 |
二、登第诗 | 第76-80页 |
1. 喜自己登第 | 第76-78页 |
2. 贺他人登第 | 第78-80页 |
三、干谒诗 | 第80-84页 |
四、旅京诗 | 第84-88页 |
五、艳情诗 | 第88-92页 |
六、宿直诗 | 第92-95页 |
第四章 咸通年间长安诗歌的地位和影响 | 第95-109页 |
第一节 宫廷诗风演变 | 第95-99页 |
第二节 文人士大夫的诗风演变 | 第99-106页 |
第三节 庶民诗歌诗风演变 | 第106-109页 |
结语 | 第109-113页 |
参考文献 | 第113-117页 |
附录 | 第117-129页 |
致谢 | 第129-13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第13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