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9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0-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湘江及长沙段流域概况 | 第11-13页 |
1.2.1 相关流域自然环境概况 | 第11-12页 |
1.2.2 流域周边社会经济概况 | 第12-13页 |
1.3 水质评价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3-14页 |
1.4 水质模型与预警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4-15页 |
1.4.1 水质模型基本概论 | 第14页 |
1.4.2 水质预警系统研究进展 | 第14-15页 |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案及技术路线 | 第15-19页 |
1.5.1 全文主要内容 | 第15-16页 |
1.5.2 研究方案的设计 | 第16-17页 |
1.5.3 主要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第二章 工程蓄水后的水环境质量评价 | 第19-39页 |
2.1 水质监测 | 第19-20页 |
2.1.1 监测断面和采样点的设置 | 第19-20页 |
2.1.2 采样频率和时间方案 | 第20页 |
2.1.3 采样方法和设备 | 第20页 |
2.2 水质污染指标测定 | 第20-21页 |
2.2.1 主要污染指标的选择 | 第20-21页 |
2.2.2 主要污染指标的测定 | 第21页 |
2.3 水质采集和检测过程的注意事项 | 第21-22页 |
2.3.1 样品管理方法 | 第21-22页 |
2.3.2 样品采集及室内试验注意事项 | 第22页 |
2.4 监测水域水环境功能分区与水质标准 | 第22-23页 |
2.5 水质现状分析 | 第23-35页 |
2.5.1 富营养化及相关监测指标分析 | 第23-30页 |
2.5.2 几类主要重金属监测指标分析 | 第30-35页 |
2.6 水环境质量评价 | 第35-38页 |
2.6.1 评价方法的选择 | 第35页 |
2.6.2 内梅罗指数及加权 | 第35-36页 |
2.6.3 运用加权后的内梅罗指数法进行水质影响评价 | 第36-38页 |
2.7 小结 | 第38-39页 |
第三章 工程影响分析 | 第39-46页 |
3.1 工程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 第39-40页 |
3.2 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 第40页 |
3.3 工程对社会环境的影响 | 第40页 |
3.4 工程运行前后水质污染状况对比分析 | 第40-45页 |
3.4.1 湘江(长沙段)2011年与2015年同期水体重金属污染对比分析 | 第40-43页 |
3.4.2 湘江(长沙段)2011年与2015年同期水体富营养化污染对比分析 | 第43-45页 |
3.5 小结 | 第45-46页 |
第四章 水质模型与预警 | 第46-65页 |
4.1 水质模型 | 第47-50页 |
4.1.1 污染物在河流中的迁移过程 | 第47页 |
4.1.2 河流水质模型方程介绍 | 第47-48页 |
4.1.3 河流水质模型的选择 | 第48-49页 |
4.1.4 水质模型参数估值方法 | 第49-50页 |
4.2 水质模型的建立与预警系统的构成 | 第50-54页 |
4.2.1 湘江长沙段水质模型的概化 | 第50-51页 |
4.2.2 相关水文参数的确定 | 第51-52页 |
4.2.3 湘江长沙段水质模型基本性质 | 第52-54页 |
4.3 模型参数求解 | 第54-59页 |
4.4 模型验证 | 第59-60页 |
4.5 预警系统的建立 | 第60-63页 |
4.6 小结 | 第63-65页 |
第五章 水污染治理措施及其应对方案 | 第65-69页 |
5.1 基本对策 | 第65-67页 |
5.2 防治措施建议 | 第67-68页 |
5.2.1 饮用水源保护措施 | 第67页 |
5.2.2 水污染防治措施 | 第67-68页 |
5.2.3 库区生态功能恢复与补偿措施 | 第68页 |
5.3 小结 | 第68-69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9-71页 |
6.1 结论 | 第69-70页 |
6.2 展望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8页 |
致谢 | 第78-79页 |
作者简介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