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污染及其防治论文--水体污染及其防治论文

长沙水利枢纽工程蓄水后湘江(长沙段)水质污染现状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19页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第10-11页
        1.1.1 研究背景第10页
        1.1.2 研究意义第10-11页
    1.2 湘江及长沙段流域概况第11-13页
        1.2.1 相关流域自然环境概况第11-12页
        1.2.2 流域周边社会经济概况第12-13页
    1.3 水质评价国内外研究进展第13-14页
    1.4 水质模型与预警国内外研究进展第14-15页
        1.4.1 水质模型基本概论第14页
        1.4.2 水质预警系统研究进展第14-15页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案及技术路线第15-19页
        1.5.1 全文主要内容第15-16页
        1.5.2 研究方案的设计第16-17页
        1.5.3 主要技术路线第17-19页
第二章 工程蓄水后的水环境质量评价第19-39页
    2.1 水质监测第19-20页
        2.1.1 监测断面和采样点的设置第19-20页
        2.1.2 采样频率和时间方案第20页
        2.1.3 采样方法和设备第20页
    2.2 水质污染指标测定第20-21页
        2.2.1 主要污染指标的选择第20-21页
        2.2.2 主要污染指标的测定第21页
    2.3 水质采集和检测过程的注意事项第21-22页
        2.3.1 样品管理方法第21-22页
        2.3.2 样品采集及室内试验注意事项第22页
    2.4 监测水域水环境功能分区与水质标准第22-23页
    2.5 水质现状分析第23-35页
        2.5.1 富营养化及相关监测指标分析第23-30页
        2.5.2 几类主要重金属监测指标分析第30-35页
    2.6 水环境质量评价第35-38页
        2.6.1 评价方法的选择第35页
        2.6.2 内梅罗指数及加权第35-36页
        2.6.3 运用加权后的内梅罗指数法进行水质影响评价第36-38页
    2.7 小结第38-39页
第三章 工程影响分析第39-46页
    3.1 工程对自然环境的影响第39-40页
    3.2 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第40页
    3.3 工程对社会环境的影响第40页
    3.4 工程运行前后水质污染状况对比分析第40-45页
        3.4.1 湘江(长沙段)2011年与2015年同期水体重金属污染对比分析第40-43页
        3.4.2 湘江(长沙段)2011年与2015年同期水体富营养化污染对比分析第43-45页
    3.5 小结第45-46页
第四章 水质模型与预警第46-65页
    4.1 水质模型第47-50页
        4.1.1 污染物在河流中的迁移过程第47页
        4.1.2 河流水质模型方程介绍第47-48页
        4.1.3 河流水质模型的选择第48-49页
        4.1.4 水质模型参数估值方法第49-50页
    4.2 水质模型的建立与预警系统的构成第50-54页
        4.2.1 湘江长沙段水质模型的概化第50-51页
        4.2.2 相关水文参数的确定第51-52页
        4.2.3 湘江长沙段水质模型基本性质第52-54页
    4.3 模型参数求解第54-59页
    4.4 模型验证第59-60页
    4.5 预警系统的建立第60-63页
    4.6 小结第63-65页
第五章 水污染治理措施及其应对方案第65-69页
    5.1 基本对策第65-67页
    5.2 防治措施建议第67-68页
        5.2.1 饮用水源保护措施第67页
        5.2.2 水污染防治措施第67-68页
        5.2.3 库区生态功能恢复与补偿措施第68页
    5.3 小结第68-69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69-71页
    6.1 结论第69-70页
    6.2 展望第70-71页
参考文献第71-78页
致谢第78-79页
作者简介第79页

论文共7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盐酸头孢噻呋注射液的工艺优化评价及靶动物药代动力学研究
下一篇:人工湿地+吸附池工艺对农田灌溉水中镉的去除效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