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1 导论 | 第11-18页 |
1.1 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 | 第11-12页 |
1.2“营改增”税负影响分析研究文献综述 | 第12-15页 |
1.3 论文结构及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3.1 论文结构及主要内容 | 第15-16页 |
1.3.2 论文研究方法 | 第16页 |
1.4 创新点与不足 | 第16-18页 |
2 建筑业营业税改征增值税的理论分析 | 第18-24页 |
2.1 建筑业营业税改征增值税的理论基础与历史沿革 | 第18-20页 |
2.1.1 建筑业营业税改征增值税的理论基础 | 第18-19页 |
2.1.2 我国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历史沿革 | 第19-20页 |
2.2 建筑业营业税与增值税的比较 | 第20-22页 |
2.2.1 计税依据和纳税人身份认定不同 | 第20页 |
2.2.2 适用税率不同 | 第20-21页 |
2.2.3 计税方式不同 | 第21页 |
2.2.4 财务核算方式不同 | 第21-22页 |
2.3 营改增对建筑业发展的重要影响 | 第22-24页 |
3 江西省建筑业发展及税收管理现状分析 | 第24-35页 |
3.1 江西省建筑业生产经营特点和管理现状 | 第24-26页 |
3.2 2011-2015 年江西省建筑业税收征管情况和存在的问题 | 第26-31页 |
3.2.1 营业税制下江西省建筑业税收总体情况 | 第26-29页 |
3.2.2 营业税制下江西省建筑业税收征管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 第29-30页 |
3.2.3 营业税制下江西省建筑企业纳税中存在的问题 | 第30-31页 |
3.3 当前建筑业“营改增”政策解读 | 第31-32页 |
3.3.1 税率设置方面 | 第31-32页 |
3.3.2 纳税身份选择方面 | 第32页 |
3.3.3 改征试点给予的过渡政策 | 第32页 |
3.4“营改增”对建筑企业经营和税务征管的影响 | 第32-33页 |
3.4.1 营改增避免了工程分包带来的重复征税 | 第32-33页 |
3.4.2 营改增完善了抵扣链条堵塞了税收漏洞 | 第33页 |
3.5 改征增值税的征管实践中引发的新问题 | 第33-35页 |
3.5.1 关联产业进项税额取得比例偏低 | 第33页 |
3.5.2 改征之后带来了新的税收风险 | 第33页 |
3.5.3 原有的劳务分工和专业工程分包方式将受到冲击 | 第33-34页 |
3.5.4 纳税地点的变化 | 第34页 |
3.5.5 款项到位时间 | 第34-35页 |
4 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对建筑业税负的影响分析——基于投入产出表的宏观与样本企业的微观测算 | 第35-42页 |
4.1 基于投入产出表的宏观分析 | 第35-38页 |
4.2 基于江西省样本建筑企业的微观测算 | 第38-40页 |
4.2.1 样本企业概况 | 第38页 |
4.2.2 基于样本企业2015年财务报表的分析 | 第38-40页 |
4.3 测算结论及分析 | 第40-42页 |
5 对策与建议 | 第42-50页 |
5.1 建筑业税收国际实践比较 | 第42-43页 |
5.1.1 与经合组织主要成员及部分发达国家比较 | 第42-43页 |
5.1.2 与发展中国家的比较 | 第43页 |
5.2 建筑企业管理模式变革对策 | 第43-46页 |
5.2.1 企业组织架构方面 | 第43-44页 |
5.2.2 业务模式方面 | 第44-45页 |
5.2.3 企业财务方面 | 第45页 |
5.2.4 企业现金流方面 | 第45-46页 |
5.2.5 增值税发票管理方面 | 第46页 |
5.3 建筑企业税收筹划路径 | 第46-48页 |
5.3.1 纳税人身份的选择 | 第47页 |
5.3.2 设立所需原材料的子公司 | 第47页 |
5.3.3 合同模式和商业伙伴的选择 | 第47页 |
5.3.4 利用好过渡期政策 | 第47-48页 |
5.3.5 关于纳税时点确认 | 第48页 |
5.4 江西省地税部门应对建筑业营改增的策略与方法 | 第48-50页 |
5.4.1 建筑业营改增对地税征管工作的冲击 | 第48页 |
5.4.2 地税部门关于加强建筑业征管的对策 | 第48-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