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致谢 | 第1-6页 |
| 摘要 | 第6-8页 |
| Abstract | 第8-10页 |
| 目录 | 第10-13页 |
| 1 绪论 | 第13-17页 |
| ·环己烷氧化反应研究的意义 | 第13页 |
| ·纳米Au催化剂的研究意义 | 第13-15页 |
| ·论文的研究意义和目标 | 第15-17页 |
| ·论文研究的意义 | 第15页 |
| ·论文研究目标 | 第15-16页 |
| ·研究工作安排 | 第16-17页 |
| 2 文献综述 | 第17-35页 |
| ·环己烷选择性氧化生产环己醇、环己酮的进展 | 第17-20页 |
| ·纳米Au催化剂及其应用 | 第20-31页 |
| ·非负载型Au催化剂 | 第21-22页 |
| ·负载型Au催化剂 | 第22-26页 |
| ·金催化剂的未来应用领域 | 第26-27页 |
| ·金催化剂在环己烷选择性氧化方面的应用 | 第27-29页 |
| ·含金的双金属体系的相关研究 | 第29-31页 |
| ·吸附相反应技术制备催化剂 | 第31-35页 |
| ·吸附相反应技术在制备纳米催化剂上的应用 | 第31-32页 |
| ·吸附相反应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影响因素 | 第32-33页 |
| ·吸附相反应技术制备纳米Au催化剂的研究 | 第33-35页 |
| 3 实验和分析方法及预实验 | 第35-51页 |
| ·实验部分 | 第35-36页 |
| ·实验试剂 | 第35页 |
| ·实验仪器 | 第35页 |
| ·分析仪器 | 第35-36页 |
| ·仪器分析方法 | 第36-38页 |
|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形貌分析 | 第36页 |
| ·X射线多晶衍射仪(XRD)测定晶型和晶粒粒径 | 第36-37页 |
| ·紫外-可见漫反射(UV-Vis)分析 | 第37页 |
| ·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仪(SEM-EDAX)测定相对含量 | 第37页 |
| ·环己烷氧化产物分析 | 第37-38页 |
| ·催化剂的制备 | 第38-39页 |
| ·Au催化剂的制备 | 第38页 |
| ·Au-Ag双金属催化剂的制备 | 第38-39页 |
| ·环己烷选择性氧化反应 | 第39页 |
| ·以叔丁基过氧化氢(TBHP)为氧化剂 | 第39页 |
| ·以氧气为氧化剂 | 第39页 |
| ·预实验部分 | 第39-43页 |
| ·不同修饰组分的确定 | 第39-40页 |
| ·单金属Ag催化剂的制备 | 第40-42页 |
| ·催化剂的SEM-EDAX表征 | 第42-43页 |
| ·叔丁基过氧化氢体系中环己烷氧化反应的预实验 | 第43-49页 |
| ·叔丁基过氧化氢的加入量的影响 | 第43-44页 |
| ·不同修饰组分的自身活性的考察 | 第44-45页 |
| ·Ag催化剂的活性 | 第45-47页 |
| ·Au-Ag/Ni(OH)_2/SiO_2催化剂在环己烷氧化反应中反应条件的确定 | 第47-49页 |
| ·氧气反应体系中实验条件的确定 | 第49页 |
| ·本章小结 | 第49-51页 |
| 4 叔丁基过氧化氢体系中环己烷氧化反应的研究 | 第51-76页 |
| ·Au-Ni(OH)_2/SiO_2催化剂在环己烷氧化方面的研究 | 第51-57页 |
| ·Au负载量的影响 | 第51-52页 |
| ·分批加入氯金酸的影响 | 第52-54页 |
| ·老化温度的影响 | 第54-57页 |
| ·小结与讨论 | 第57页 |
| ·修饰组分对催化剂的影响 | 第57-63页 |
| ·修饰组分改变时催化剂的表征及催化性能考评 | 第57-60页 |
| ·Au-Co(OH)_2/SiO_2催化剂的表征及其催化性能的考评 | 第60-62页 |
| ·小结与讨论 | 第62-63页 |
| ·Au-Ag双金属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催化性能的考评 | 第63-74页 |
| ·不同修饰组分上Au-Ag催化剂的活性 | 第63-64页 |
| ·不同Ag负载量的影响 | 第64-69页 |
| ·Au负载量的影响 | 第69-71页 |
| ·Au和Ag负载顺序对催化剂活性的影响 | 第71-74页 |
| ·Co(OH)_2为修饰组分的Au-Ag催化剂的活性 | 第74-75页 |
| ·本章小结 | 第75-76页 |
| 5 氧气体系中催化剂活性的研究 | 第76-83页 |
| ·温度对催化剂活性的影响 | 第76-78页 |
| ·Au-Ag/Co(OH)_2/SiO_2活性的研究 | 第78-81页 |
| ·催化剂用量的影响 | 第78-79页 |
| ·焙烧对催化剂活性的影响 | 第79-80页 |
| ·Au负载量对催化剂活性的影响 | 第80-81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81-83页 |
| 6 总结与展望 | 第83-86页 |
| ·论文总结 | 第83-84页 |
| ·展望 | 第84-86页 |
| 参考文献 | 第86-95页 |
| 作者简介及发表论文情况 | 第95-96页 |
| 附表 | 第96-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