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矿床学论文--非金属矿床(总论)论文--装饰工业和精密仪器原料论文

青海软玉致色机制及成矿机制研究

摘要第4-7页
Abstract第7-10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28页
    1.1 青海软玉概述第13页
    1.2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第13-14页
    1.3 研究现状第14-22页
        1.3.1 软玉研究现状第14-20页
        1.3.2 青海软玉研究现状第20-22页
    1.4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第22-23页
    1.5 论文的研究进度及主要工作量第23-24页
        1.5.1 论文的研究进度第23页
        1.5.2 主要工作量第23-24页
    1.6 主要研究成果第24-28页
第二章 青海软玉矿床地质概况第28-37页
    2.1 东昆仑区域板块演化及特征第28-30页
    2.2 青海软玉成玉的地质条件第30-32页
    2.3 青海软玉主要产地及矿山概况第32-36页
        2.3.1 纳赤台三岔河玉矿第32-33页
        2.3.2 大(小)灶火玉矿第33-35页
        2.3.3 托拉海(野牛沟)玉矿第35-36页
    2.4 小结第36-37页
第三章 青海软玉的矿物学研究第37-47页
    3.1 扫描电镜特征第37-40页
    3.2 微观结构特征第40-43页
    3.3 典型矿物组成第43-46页
    3.4 小结第46-47页
第四章 青海软玉致色元素研究第47-65页
    4.1 引言第47-48页
    4.2 不同颜色青海软玉致色矿物分析第48-51页
        4.2.1 红外光谱分析第48-50页
        4.2.2 微观结构及次生矿物分析第50-51页
    4.3 不同颜色青海软玉化学成分分析第51-57页
        4.3.1 主要化学成分分析第51-54页
        4.3.2 过渡性金属元素含量分析第54-57页
    4.4 电子顺磁共振波谱第57-63页
        4.4.1 常温下电子顺磁能谱分析第58-62页
        4.4.2 低温下电子顺磁共振波谱第62-63页
    4.5 小结第63-65页
第五章 不同颜色青海软玉变温可见光谱分析及致色机制研究第65-80页
    5.1 引言第65页
    5.2 透闪石的结构第65-66页
    5.3 不同颜色青海软玉X射线衍射分析第66-68页
    5.4 青海软玉呈色机理分析第68-70页
    5.5 不同颜色青海软玉可见光谱归属分析第70-79页
        5.5.1 常温下不同颜色青海软玉可见光谱分析第70-72页
        5.5.2 分别加热到500℃和800℃后不同颜色青海软玉可见光谱分析第72-79页
    5.6 小结第79-80页
第六章 不同颜色青海软玉成矿类型及成矿过程研究第80-96页
    6.1 引言第80-81页
    6.2 不同颜色青海软玉差热分析第81-84页
    6.3 成矿类型分析第84-90页
        6.3.1 不同颜色青海软玉成因分析第84-87页
        6.3.2 不同颜色青海软玉成矿类型分析第87-90页
    6.4 成矿过程分析第90-94页
        6.4.1 不同颜色青海软玉次要矿物成分分析第90-92页
        6.4.2 不同颜色青海软玉成矿过程第92-94页
    6.5 小结第94-96页
第七章 不同颜色青海软玉成矿来源及成矿环境研究第96-119页
    7.1 引言第96页
    7.2 不同颜色青海软玉地球化学特征第96-105页
        7.2.1 青海软玉稀土元素特征第96-99页
        7.2.2 青海软玉微量元素特征第99-105页
    7.3 不同颜色青海软玉成矿来源分析第105-111页
        7.3.1 镁质白云质大理岩的青海软玉成矿来源分析第105-109页
        7.3.2 蛇纹岩或蛇纹岩化的超镁铁岩的青海软玉成矿来源分析第109-111页
    7.4 不同颜色青海软玉成矿环境分析第111-115页
        7.4.1 氧化还原环境分析第111-113页
        7.4.2 酸碱性环境分析第113-115页
    7.5 青海软玉成矿年代分析第115-118页
        7.5.1 钾氩定年法第115-116页
        7.5.2 青海软玉三个与矿点的成矿年代第116-118页
    7.6 小结第118-119页
结论第119-122页
参考文献第122-132页
致谢第132-133页
攻读博士期间的研究成果第133-134页
附录第134-136页

论文共13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高耗能制造企业节能方式选择研究
下一篇:强激光场驱动的原子非次序双电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