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9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0页 |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6页 |
| ·草原虫害监测研究进展 | 第10-13页 |
| ·空间分布格局在植被及病虫害研究中的进展 | 第13-14页 |
| ·研究区草原伪步甲危害的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 ·研究思路、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16-19页 |
| ·研究思路 | 第16页 |
|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 ·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 ·本章小结 | 第19-20页 |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采集 | 第20-27页 |
| ·引言 | 第20页 |
| ·研究区概况 | 第20-23页 |
| ·地理位置 | 第20-21页 |
| ·地形地貌 | 第21-22页 |
| ·气象气候 | 第22页 |
| ·土壤和植被 | 第22-23页 |
| ·伪步甲发生防治现状 | 第23页 |
| ·数据的获取 | 第23-26页 |
| ·数据来源 | 第23-24页 |
| ·获取方法及途径 | 第24-26页 |
|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 第三章 数据处理 | 第27-44页 |
| ·引言 | 第27页 |
| ·实测光谱数据处理 | 第27-30页 |
| ·影像数据预处理 | 第30-34页 |
| ·遥感影像参数特征 | 第30-32页 |
| ·正射校正 | 第32-33页 |
| ·影像数据融合与裁剪 | 第33-34页 |
| ·影像分类 | 第34-40页 |
| ·研究区地类划分 | 第35-36页 |
| ·样本采集 | 第36页 |
| ·训练样本选择及分类方法确定 | 第36-37页 |
| ·建立目视解译标志 | 第37-39页 |
| ·分类结果 | 第39-40页 |
| ·影像分类效果评价 | 第40-43页 |
| ·精度验证 | 第40-42页 |
| ·精度评价 | 第42-43页 |
|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 第四章 新疆草原伪步甲危害遥感动态监测 | 第44-53页 |
| ·引言 | 第44页 |
| ·研究区伪步甲危害程度的分类情况 | 第44-48页 |
| ·研究区伪步甲危害分类概况 | 第44-45页 |
| ·2013年伪步甲危害信息提取 | 第45-47页 |
| ·2014年伪步甲危害信息提取 | 第47-48页 |
| ·伪步甲草原危害动态变化分析 | 第48-52页 |
| ·伪步甲草原危害结构变化分析 | 第48-49页 |
| ·伪步甲草原危害动态变化分析 | 第49-52页 |
|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 第五章 新疆草原伪步甲典型危害区空间格局分析 | 第53-67页 |
| ·引言 | 第53页 |
| ·建立草原伪步甲发生信息的GIS样点空间分布图 | 第53-54页 |
| ·地形要素的提取 | 第54-55页 |
| ·伪步甲发生的地形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55-57页 |
| ·基于地形梯度的研究区2013年伪步甲空间分布格局 | 第57-62页 |
| ·基于高程梯度的伪步甲发生特征分析 | 第57-59页 |
| ·基于坡度梯度的伪步甲危害情况 | 第59-60页 |
| ·基于坡向梯度的伪步甲危害情况 | 第60-62页 |
| ·基于地形梯度的研究区2014年伪步甲空间分布格局 | 第62-66页 |
| ·基于高程梯度的伪步甲发生特征分析 | 第62-63页 |
| ·基于坡度梯度的伪步甲发生特征分析 | 第63-65页 |
| ·基于坡向梯度的伪步甲发生特征分析 | 第65-66页 |
|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 第六章 结论和讨论 | 第67-71页 |
| ·引言 | 第67页 |
| ·研究结果 | 第67-69页 |
| ·草原伪步甲危害遥感监测结果 | 第67-68页 |
| ·草原伪步甲危害空间分布格局分析结果 | 第68-69页 |
| ·主要结论 | 第69页 |
| ·特色与创新 | 第69-70页 |
| ·不足与展望 | 第70-71页 |
| 参考文献 | 第71-75页 |
| 在读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与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5-76页 |
| 致谢 | 第76-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