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引言 | 第9-10页 |
第一章 反垄断执法机构基本问题的概述 | 第10-16页 |
第一节 反垄断执法机构的概述 | 第10-11页 |
一、反垄断执法机构的概念 | 第10页 |
二、反垄断执法机构的特征 | 第10-11页 |
第二节 反垄断执法机构的独立性和地位 | 第11-12页 |
一、反垄断执法机构的独立性问题 | 第11-12页 |
二、反垄断执法机构的地位 | 第12页 |
第三节 反垄断执法机构与行业监管机构的关系 | 第12-16页 |
一、反垄断执法机构与行业监管机构的设置模式 | 第13-14页 |
二、反垄断执法机构与行业监管机构执法行为的交叉与互补 | 第14页 |
三、我国反垄断执法机构与行业监管机构权力配置的弊端 | 第14-15页 |
四、在我国反垄断执法和行业监管权力配置模式的取向 | 第15-16页 |
第二章 我国反垄断执法机构设置的现状及缺陷分析 | 第16-24页 |
第一节 我国反垄断执法机构设置演进 | 第16-17页 |
一、机构设置简介 | 第16-17页 |
二、对我国颁布《反垄断法》之前执法机构设置的评析 | 第17页 |
第二节 我国现行反垄断法执法机关的设置状况 | 第17-21页 |
一、国务院反垄断委员会 | 第18-19页 |
二、我国的反垄断执法机构 | 第19-21页 |
三、其他 | 第21页 |
第三节 我国现行反垄断执法机构设置的缺陷 | 第21-24页 |
一、执法机构主体规定不明确,缺乏统一性 | 第21-22页 |
二、缺乏权威性,执法力度低 | 第22页 |
三、执法机构职责配置不合理 | 第22页 |
四、相关机构执法人员专业性不强 | 第22-24页 |
第三章 国外发达国家反垄断执法机构设置模式简介 | 第24-31页 |
第一节 欧盟反垄断执法的新型模式 | 第24-25页 |
一、欧盟反垄断执法模式概述 | 第24-25页 |
二、欧盟新型模式的评析 | 第25页 |
第二节 美国反垄断执法的司法模式 | 第25-27页 |
一、司法部反托拉斯局 | 第25-26页 |
二、联邦贸易委员会 | 第26页 |
三、反托拉斯局与联邦贸易委员会之间的协调 | 第26-27页 |
第三节 日本的行政司法模式 | 第27-29页 |
一、公平交易委员会的构成 | 第27-28页 |
二、公平交易委员会的基本职权 | 第28-29页 |
第四节 发达国家反垄断执法机构设置的特点及对我国的启示 | 第29-31页 |
一、欧盟、美国以及日本执法模式的特征及比较 | 第29页 |
二、发达国家先进经验给我国的启发 | 第29-31页 |
第四章 我国反垄断执法机构设置的法律构想 | 第31-42页 |
第一节 我国反垄断执法机构设置的模式选择 | 第31-33页 |
一、理论界关于反垄断执法机构设置的主要观点 | 第31页 |
二、我国反垄断执法机构设置应选择的模式 | 第31-33页 |
第二节 我国反垄断执法机构设置时应考虑的因素 | 第33-35页 |
一、反垄断法本身的特征、任务及其调整对象 | 第33页 |
二、我国政治和经济发展的状况 | 第33-34页 |
三、现有相关机构的设置 | 第34页 |
四、国外先进理论和实践中趋同的做法 | 第34页 |
五、竞争政策 | 第34-35页 |
第三节 我国反垄断执法机构设置的宗旨和原则 | 第35-37页 |
一、权威独立原则 | 第35页 |
二、依法设置原则 | 第35-36页 |
三、精干效能原则 | 第36页 |
四、科学合理原则 | 第36页 |
五、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原则 | 第36-37页 |
六、与国际惯例接轨原则 | 第37页 |
第四节 我国反垄断执法机构设置构想的基本内容 | 第37-40页 |
一、我国反垄断执法机构的具体设置 | 第37-38页 |
二、我国反垄断执法机构的职权 | 第38-40页 |
第五节 我国反垄断执法机构设置的立法建议 | 第40-42页 |
一、制定配套的反垄断指南 | 第40页 |
二、建立专家咨询机制 | 第40页 |
三、进一步明确与行业监管机构之间的关系 | 第40-41页 |
四、明确中央与地方反垄断执法机构的职责权限 | 第41页 |
五、进一步加强反垄断执法机构之间的协作与配合 | 第41-42页 |
结语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6页 |
后记 | 第46-47页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