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7页 |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 第10-11页 |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研究目的 | 第10-11页 |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研究综述 | 第11-14页 |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1-12页 |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2-13页 |
·国内外研究述评 | 第13-14页 |
·研究方法、思路及创新点 | 第14-17页 |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研究思路 | 第14页 |
·创新点 | 第14-17页 |
第2章 土地资源承载能力研究的理论依据 | 第17-21页 |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17页 |
·资源稀缺和可再生理论 | 第17-18页 |
·城市生态学理论 | 第18-19页 |
·产业生态化理论 | 第19页 |
·区域发展理论 | 第19-21页 |
第3章 京津保土地资源承载力演化 | 第21-33页 |
·土地资源承载能力的内涵 | 第21页 |
·土地资源承载能力指标体系构建 | 第21-26页 |
·指标体系设计原则 | 第21-22页 |
·指标体系框架结构 | 第22-23页 |
·指标解释与计算方法 | 第23-26页 |
·评价指标的数据处理 | 第26-29页 |
·土地资源承载力的评价步骤与计算 | 第26页 |
·数据处理过程 | 第26-29页 |
·京津保土地资源承载力演化与发展的分析评价 | 第29-33页 |
·土地资源承载力演化的分析评价 | 第29-31页 |
·土地资源承载力协调发展程度的分析评价 | 第31-33页 |
第4章 京津保土地资源承载力的生态发展路径 | 第33-44页 |
·土地资源承载能力的生态化内涵 | 第33-34页 |
·土地资源承载能力与产业生态化 | 第33页 |
·产业生态化评价 | 第33-34页 |
·“产业生态化-土地资源承载力”系统动力学模型构建 | 第34-41页 |
·京津保土地资源承载力系统边界确定 | 第34-35页 |
·京津保土地资源承载力系统流图构建 | 第35-38页 |
·初始参数及假设条件 | 第38-40页 |
·模型检验 | 第40-41页 |
·产业生态化下京津保土地资源承载力仿真 | 第41-44页 |
第5章 京津保土地资源承载力生态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 第44-52页 |
·区域土地资源承载力联动假想与差异化发展策略 | 第44-46页 |
·区域土地资源承载力联动假想 | 第44-45页 |
·比较优势的评价与差异化政策 | 第45-46页 |
·人口-经济承载系统发展建议 | 第46-49页 |
·人口 | 第46-47页 |
·经济 | 第47-48页 |
·产业 | 第48-49页 |
·城市建设承载系统发展建议 | 第49-51页 |
·城市非生物非自然环境的生态化 | 第49-50页 |
·城市生物环境的生态化 | 第50页 |
·城市生态规划及系统建设 | 第50-51页 |
·产业布局 | 第51页 |
·污染物承载系统发展建议 | 第51-52页 |
第6章 主要结论与研究展望 | 第52-54页 |
·主要结论 | 第52页 |
·研究展望 | 第52-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9页 |
附录 | 第59-71页 |
致谢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