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1 绪论 | 第8-10页 |
·研究背景 | 第8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8页 |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8-10页 |
·研究内容 | 第8-9页 |
·研究方法 | 第9-10页 |
2 城市与河流 | 第10-14页 |
·城市的起源 | 第10页 |
·城市河道与河道景观 | 第10-14页 |
·城市河道的概念 | 第10页 |
·城市河道的功能 | 第10-14页 |
·防洪及水利运输功能 | 第11页 |
·景观功能 | 第11-12页 |
·生态功能 | 第12页 |
·休闲游憩功能 | 第12-14页 |
3 城市化进程中对城市河道的影响 | 第14-18页 |
·自然到人工——自然河道的城市化发展 | 第14-16页 |
·河流曲线的城市化——截弯取直 | 第14页 |
·驳岸形态的城市化——渠化护岸 | 第14-15页 |
·自然生态的城市化——生态循环断裂 | 第15-16页 |
·城市河道景观格局的碎片化 | 第16页 |
·人文历史传承的隔断 | 第16-18页 |
4 “环境共生”视角下的城市河道生态景观 | 第18-23页 |
·“环境共生”基本理念的提出 | 第18-20页 |
·生物学范畴的“共生”思想 | 第18页 |
·城市设计中的“共生”思想 | 第18-19页 |
·“共生”与“天人合一 | 第19-20页 |
·城市景观规划中的“共生”思想 | 第20页 |
·“环境共生”视角下的城市河道景观规划 | 第20-21页 |
·“环境共生”思想对城市河道生态景观建设的意义 | 第21-23页 |
5 回归自然——基于共生思想的城市河道生态修复 | 第23-27页 |
·国内外关于城市河道生态修复问题的研究 | 第23-24页 |
·国外河道生态修复研究现状 | 第23-24页 |
·国内河道生态修复研究现状 | 第24页 |
·城市河道的生态修复措施 | 第24-27页 |
·消除固有边界,恢复自然曲线 | 第24-25页 |
·消除渠化驳岸,建立生态护岸 | 第25页 |
·消除碎片化景观格局,建立城市河道绿地网络体系 | 第25-27页 |
6 案例研究 | 第27-33页 |
·韩国清溪川生态景观改造 | 第27-28页 |
·概况 | 第27页 |
·发展历史 | 第27页 |
·河道整治 | 第27-28页 |
·成果启示 | 第28页 |
·新加坡加冷河——碧山公园河道景观生态改造 | 第28-29页 |
·概况 | 第28页 |
·发展建设 | 第28-29页 |
·成果启示 | 第29页 |
·斯坦福市弥尔河公园(Mill River Park)和绿色廊道设计 | 第29-30页 |
·概况和发展历程 | 第29页 |
·生态修复与建设 | 第29-30页 |
·成果启示 | 第30页 |
·宁波鄞州中心区河道改造 | 第30-31页 |
·概况 | 第30页 |
·工程改造 | 第30-31页 |
·启示 | 第31页 |
·合肥环城公园生态景观建设改造 | 第31-33页 |
·概况 | 第31页 |
·建设改造 | 第31-32页 |
·案例启示 | 第32-33页 |
7 研究结语 | 第33-35页 |
·研究总结 | 第33页 |
·研究展望 | 第33-35页 |
·“生长式”发展和“渗透”影响的城市河道生态建设 | 第33页 |
·环境共生的城市河道景观建设 | 第33-35页 |
8 无为县环城河景观规划设计说明 | 第35-43页 |
·项目背景 | 第35页 |
·项目分析 | 第35-36页 |
·项目区位 | 第35页 |
·周边交通条件 | 第35页 |
·周边环境 | 第35-36页 |
·场地环境分析 | 第36页 |
·项目定位和规划策略 | 第36-38页 |
·项目定位 | 第36-37页 |
·规划策略 | 第37页 |
·规划理念 | 第37页 |
·规划愿景 | 第37-38页 |
·规划设计说明 | 第38-40页 |
·景观结构解读 | 第38-40页 |
·专项设计说明 | 第40-43页 |
·驳岸生态改造措施 | 第40页 |
·植物种植规划 | 第40-41页 |
·植物净水系统 | 第41页 |
·交通系统 | 第41-42页 |
·公共服务设施系统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4页 |
个人简介 | 第44-45页 |
导师简介 | 第45-46页 |
致谢 | 第46-47页 |
毕业设计图纸目录 | 第47-48页 |
附件 | 第48-11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