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1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1-27页 |
|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3页 |
| ·我国能源产业现状 | 第11-12页 |
| ·我国能源产业未来发展趋势 | 第12-13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25页 |
| ·煤基化工-动力多联产系统研究动态 | 第13-17页 |
| ·煤基化工-动力多联产系统关键流程技术概述 | 第17-25页 |
| ·论文研究内容 | 第25-27页 |
| 第2章 气化过程(?)损失分析 | 第27-43页 |
| ·概述 | 第27-28页 |
| ·化学反应过程(?)损失规律 | 第28-35页 |
| ·反应过程能的品位基本方程 | 第28-29页 |
| ·反应过程吉布斯自由能变化解析式 | 第29-30页 |
| ·气化反应过程吉布斯自由能变化影响因素分析 | 第30-35页 |
| ·气化过程(?)损失规律分析 | 第35-41页 |
| ·GE水煤浆气化技术 | 第35-38页 |
| ·SHELL煤粉气化技术 | 第38-40页 |
| ·气化过程EUD分析 | 第40-41页 |
| ·本章小结 | 第41-43页 |
| 第3章 煤制甲醇、煤制甲烷单产系统对比 | 第43-59页 |
| ·概述 | 第43-50页 |
| ·研究背景 | 第43-44页 |
| ·煤制甲醇、煤制甲烷单产系统工艺流程简述 | 第44-49页 |
| ·系统性能评价指标 | 第49-50页 |
| ·系统热力性能分析 | 第50-57页 |
| ·系统能源利用效率 | 第50-54页 |
| ·系统(?)分析 | 第54-57页 |
| ·本章小结 | 第57-59页 |
| 第4章 煤制甲醇、煤制甲烷多联产系统对比 | 第59-79页 |
| ·概述 | 第59-63页 |
| ·多联产概念的提出 | 第59页 |
| ·多联产系统结构 | 第59-61页 |
| ·煤制甲醇、煤制甲烷多联产系统工艺流程简述 | 第61-62页 |
| ·多联产系统评价准则 | 第62-63页 |
| ·系统热力性能分析 | 第63-73页 |
| ·系统能源利用效率 | 第63-65页 |
| ·多联产系统相对节能率 | 第65-67页 |
| ·系统(?)分析 | 第67-73页 |
| ·煤制甲醇、煤制甲烷多联产系统CO_2捕集特性分析 | 第73-78页 |
| ·带CO_2捕集单元的煤制甲醇、煤制甲烷多联产系统流程 | 第73-74页 |
| ·系统评价准则 | 第74-75页 |
| ·系统热力性能分析 | 第75-78页 |
| ·本章小结 | 第78-79页 |
| 第5章 新气化制甲醇系统 | 第79-93页 |
| ·概述 | 第79-83页 |
| ·研究背景 | 第79-80页 |
| ·系统流程简述 | 第80-83页 |
| ·系统性能评价指标 | 第83页 |
| ·系统热力性能分析 | 第83-90页 |
| ·系统能源利用效率 | 第83-87页 |
| ·系统(?)分析 | 第87-90页 |
| ·本章小结 | 第90-93页 |
| 第6章 二氧化碳-焦炭气化反应实验验证 | 第93-113页 |
| ·简介 | 第93-98页 |
| ·新气化系统简介 | 第93页 |
| ·实验方案 | 第93-98页 |
| ·实验数据结果及分析 | 第98-111页 |
| ·焦炭制备实验 | 第98-106页 |
| ·气化实验 | 第106-111页 |
| ·本章小结 | 第111-113页 |
| 第7章 结论及主要创新点 | 第113-115页 |
| ·主要研究成果 | 第113-114页 |
| ·主要创新点 | 第114-115页 |
| 参考文献 | 第115-121页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第121-122页 |
| 博士学位论文科研项目背景 | 第122-123页 |
| 致谢 | 第12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