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根”问“道”:贵州藤草棕麻编织工艺考论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8页 |
| 引言 :天“工”开“物” | 第8-9页 |
| 第一章 导论 | 第9-12页 |
| 第一节 选题的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 第二节 选题的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 第三节 选题的特色和创新之处 | 第11-12页 |
| 第二章 寻“根”: 编织造物的品种溯“源” | 第12-18页 |
| 第一节 藤编工艺的品种渊源 | 第12-14页 |
| 一、安顺市歪寨藤甲胄的品种渊源 | 第12-13页 |
| 二、遵义市大娄山藤编家具的品种渊源 | 第13-14页 |
| 三、铜仁市青藤编织的品种渊源 | 第14页 |
| 第二节 草编工艺的品种渊源 | 第14-17页 |
| 一、黔西南册亨县草山龙的品种渊源 | 第14-15页 |
| 二、铜仁市思南县灯草编的品种渊源 | 第15-16页 |
| 三、黔东南天柱县石洞草鞋的品种渊源 | 第16-17页 |
| 四、铜仁市石阡县草编凳的品种渊源 | 第17页 |
| 第三节 棕编工艺的品种渊源 | 第17页 |
| 第四节 麻编工艺的品种渊源 | 第17-18页 |
| 第三章 制“器”: 编织造物的制作工艺 | 第18-32页 |
| 第一节 藤编的制作工艺 | 第18-23页 |
| 一、安顺市歪寨藤甲胄的制作工艺 | 第18-19页 |
| 二、遵义市大娄山藤编家具的制作工艺 | 第19-21页 |
| 三、铜仁市青藤编织的制作工艺 | 第21-22页 |
| 四、藤编工艺小结 | 第22-23页 |
| 第二节 草编的制作工艺 | 第23-25页 |
| 一、黔西南册亨县草山龙的制作工艺 | 第23页 |
| 二、铜仁市思南县灯草编的制作工艺 | 第23-24页 |
| 三、黔东南天柱县石洞草鞋的制作工艺 | 第24页 |
| 四、铜仁市石阡县草编凳的制作工艺 | 第24-25页 |
| 五、草编工艺小结 | 第25页 |
| 第三节 棕编的制作工艺 | 第25-29页 |
| 第四节 麻编的制作工艺 | 第29-32页 |
| 第四章 赋“义”: 编织造物工艺的思想内涵及表征 | 第32-40页 |
| 第一节 编织的造物哲学内涵 | 第32-34页 |
| 一、“天人合一”的造物思想 | 第32-33页 |
| 二、经“天”纬“地”的生命寓意 | 第33-34页 |
| 第二节 编织造物的适用性内涵 | 第34-35页 |
| 一、实用思想 | 第34-35页 |
| 二、朴素性科学内涵 | 第35页 |
| 第三节 编织的民俗性特征 | 第35-37页 |
| 一、仪式性 | 第35-36页 |
| 二、节日的催化作用 | 第36-37页 |
| 第四节 编织的审美性特征 | 第37-40页 |
| 一、质朴美 | 第37-38页 |
| 二、民族符号性特征 | 第38-40页 |
| 第五章 问“道”:编织造物工艺的新生之“路” | 第40-44页 |
| 第一节 编织工艺的传承与保护 | 第40-42页 |
| 一、传承方式 | 第40-41页 |
| 二、保护措施 | 第41-42页 |
| 第二节 藤草麻棕编织工艺的稳定与创新 | 第42-44页 |
| 一、稳定 | 第42页 |
| 二、创新 | 第42-44页 |
| 结语:经“天”纬“地” | 第44-46页 |
| 参考文献 | 第46-48页 |
| 附录 1:遵义市通草堆画 | 第48-50页 |
| 附录 2:传承人一览表 | 第50-51页 |
| 附录 3:补充图例 | 第51-54页 |
| 后记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