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9页 |
·选题背景及其意义 | 第11-12页 |
·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 | 第12-15页 |
·岩石峰后特性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巷道围岩峰后变形机理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围岩峰后大变形控制理论及技术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目前存在的问题 | 第15页 |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5-19页 |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技术路线 | 第16-19页 |
第二章 岩体破裂规律研究 | 第19-35页 |
·引言 | 第19页 |
·单向压缩作用下岩体破裂规律研究 | 第19-27页 |
·全应力—应变曲线 | 第19-21页 |
·岩体单轴抗压力学试验 | 第21-23页 |
·岩体单轴抗压数值模拟 | 第23-27页 |
·三向压缩作用下岩体破裂规律研究 | 第27-33页 |
·岩体常规三轴试验建模 | 第27-28页 |
·不同围压下岩体破裂规律 | 第28-33页 |
·小结 | 第33-35页 |
第三章 回采巷道围岩峰后大变形渐进演化规律数值模拟研究 | 第35-59页 |
·引言 | 第35-36页 |
·RFPA数值软件基元本构特性分析 | 第36-37页 |
·回采巷道围岩大变形渐进演化规律数值模拟研究 | 第37-58页 |
·材料主要参数 | 第37页 |
·两帮较软弱型巷道渐进演化规律 | 第37-42页 |
·顶、帮较软弱型巷道渐进演化规律 | 第42-48页 |
·底、帮较软弱型巷道渐进演化规律 | 第48-52页 |
·顶、底、帮岩性相近型巷道渐进演化规律 | 第52-58页 |
·小结 | 第58-59页 |
第四章 回采巷道围岩峰后大变形机理及支护—平衡规律研究 | 第59-81页 |
·引言 | 第59页 |
·围岩大变形影响因素分析 | 第59-61页 |
·地质因素 | 第59-60页 |
·时间因素 | 第60页 |
·支护时机与支护强度因素 | 第60-61页 |
·巷道围岩峰后大变形演化过程及分区研究 | 第61-62页 |
·巷道围岩峰后大变形演化过程 | 第61-62页 |
·峰后大变形巷道围岩分区 | 第62页 |
·回采巷道围岩失稳机理研究 | 第62-70页 |
·巷道两帮失稳机理 | 第62-64页 |
·巷道边角部位失稳机理 | 第64-67页 |
·巷道顶板失稳机理 | 第67-70页 |
·巷道底板失稳机理 | 第70页 |
·峰后状态下围岩-支护平衡规律研究 | 第70-79页 |
·支护结构与围岩共同承载机制 | 第71-72页 |
·围岩大变形峰后各区承载机制 | 第72-73页 |
·峰后阶段围岩载荷块与承载块相互转化机制 | 第73页 |
·峰后大变形回采巷道围岩波动性平衡规律 | 第73-75页 |
·基于荷载分担原理的支护—平衡规律研究 | 第75-79页 |
·小结 | 第79-81页 |
第五章 回采巷道围岩峰后大变形控制技术研究 | 第81-91页 |
·引言 | 第81页 |
·回采巷道锚固控制技术分析 | 第81-86页 |
·回采巷道围岩控制理论 | 第81-83页 |
·两帮较软弱型巷道锚固控制方式 | 第83-84页 |
·顶、帮较软弱型巷道锚固控制方式 | 第84页 |
·底、帮较软弱型巷道锚固控制方式 | 第84-85页 |
·顶、底、帮岩性相近型巷道锚固控制方式 | 第85-86页 |
·峰后阶段内围岩控制技术研究 | 第86-90页 |
·破裂围岩主要控制方法 | 第86-87页 |
·可伸缩—注浆式锚杆理论构想 | 第87-88页 |
·可伸缩—注浆式锚杆支护原理 | 第88-90页 |
·小结 | 第90-91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1-93页 |
·结论 | 第91-92页 |
·展望 | 第92-93页 |
参考文献 | 第93-97页 |
致谢 | 第97-99页 |
附录A: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99页 |
附录B:攻读硕士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99页 |
附录C:攻读硕士期间参加的学术会议及进行的学术报告 | 第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