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中盆地地热资源赋存特征及成因模式研究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2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2-34页 |
| ·选题目的及意义 | 第12-14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31页 |
| ·地热资源的分类 | 第14页 |
| ·对流型地热资源 | 第14-19页 |
| ·传导类地热系统 | 第19-20页 |
| ·地热研究中常用的方法 | 第20-27页 |
| ·地质构造与地热资源 | 第27-28页 |
| ·陕西省关中盆地地热资源研究程度 | 第28-31页 |
| ·研究内容、技术方案及创新点 | 第31-34页 |
| ·存在的问题 | 第31页 |
| ·研究内容 | 第31-32页 |
| ·技术路线 | 第32-33页 |
| ·创新点 | 第33-34页 |
| 第2章 关中盆地区域地质条件 | 第34-52页 |
| ·自然地理概况 | 第34-37页 |
| ·地理位置 | 第34-35页 |
| ·气候特征 | 第35页 |
| ·水文特征 | 第35-36页 |
| ·地形地貌 | 第36-37页 |
| ·盆地构造单元的划分 | 第37-43页 |
| ·构造行迹 | 第37页 |
| ·主要断裂 | 第37-40页 |
| ·基底结构 | 第40页 |
| ·构造分区特征 | 第40-43页 |
| ·地下水的补、径、排条件 | 第43-44页 |
| ·地下水的补给 | 第43页 |
| ·地下水的径流 | 第43页 |
| ·地下水的排泄 | 第43-44页 |
| ·地热资源开发利用概况 | 第44-46页 |
| ·关中盆地地热开发历史 | 第44页 |
| ·地热资源开发现状 | 第44-45页 |
| ·地热资源开发利用形式 | 第45-46页 |
| ·地热开采动态特征 | 第46-51页 |
| ·天然流场分析 | 第46-47页 |
| ·开采段流场分析 | 第47页 |
| ·地热流体动态分析 | 第47-51页 |
|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 第3章 地热地质背景及地温场特征 | 第52-70页 |
| ·地热地质背景 | 第52-61页 |
| ·鄂尔多斯与关中盆地 | 第52页 |
| ·盆地形成与演化 | 第52-55页 |
| ·地层岩性特征 | 第55-58页 |
| ·地下热储层 | 第58-61页 |
| ·深部构造 | 第61-65页 |
| ·重、磁场特征 | 第61-62页 |
| ·莫霍面变化特征 | 第62-63页 |
| ·物性层划分 | 第63页 |
| ·居里面变化特征 | 第63-65页 |
| ·地温场特征 | 第65-69页 |
| ·区域大地热流特征 | 第65-66页 |
| ·地温梯度特征 | 第66-67页 |
| ·地温场变化特征 | 第67-69页 |
|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 第4章 地热流体地球化学特征 | 第70-120页 |
| ·样品采集和测试 | 第70-72页 |
| ·样品的采集与收集 | 第70-71页 |
| ·样品的测试 | 第71-72页 |
| ·地热水化学特征 | 第72-88页 |
| ·基本特征 | 第72-73页 |
| ·主要离子分布特征 | 第73-75页 |
| ·水化学类型特征 | 第75-82页 |
| ·地下热水宏量组分特征 | 第82-86页 |
| ·地下热水微量元素特征 | 第86-88页 |
| ·地热水同位素特征 | 第88-109页 |
| ·氢氧稳定同位素特征 | 第88-97页 |
| ·碳同位素特征 | 第97-100页 |
| ·硫同位素特征 | 第100-103页 |
| ·锶同位素特征 | 第103-109页 |
| ·气体地球化学特征 | 第109-115页 |
| ·气体化学成分特征 | 第109-112页 |
| ·气体同位素特征 | 第112-115页 |
| ·地热水放射性特征 | 第115-117页 |
| ·与温度的关系 | 第115-116页 |
| ·分布特征 | 第116-117页 |
| ·本章小结 | 第117-120页 |
| 第5章 热储温度及深部循环特征 | 第120-132页 |
| ·热储温度与温标理论 | 第120页 |
| ·水‐岩平衡状态的判断 | 第120-125页 |
| ·SiO2溶解度曲线法 | 第121页 |
| ·Na‐K‐Mg三角图解法 | 第121-122页 |
| ·饱和指数SI值判断法 | 第122-125页 |
| ·热储温度估算 | 第125-130页 |
| ·温标类别及适用条件 | 第125-127页 |
| ·热储温度估算及误差检验 | 第127-130页 |
| ·深部循环特征 | 第130-131页 |
| ·热储埋深 | 第130页 |
| ·循环深度 | 第130-131页 |
| ·本章小结 | 第131-132页 |
| 第6章 地热资源赋存特征 | 第132-143页 |
| ·地热流体储存特征 | 第132-134页 |
| ·储存空间及类别 | 第132-133页 |
| ·储存及分布影响因素 | 第133-134页 |
| ·赋存环境特征 | 第134-142页 |
| ·水化学方面特征 | 第134-138页 |
| ·同位素方面特征 | 第138-140页 |
| ·赋存特征分类 | 第140-142页 |
| ·本章小结 | 第142-143页 |
| 第7章 地热资源成因模式 | 第143-151页 |
| ·地热资源四大要素 | 第143-148页 |
| ·盖层特征 | 第143-144页 |
| ·热储层特征 | 第144-145页 |
| ·热通道特征 | 第145-146页 |
| ·来源特征 | 第146-148页 |
| ·地热资源成因模式 | 第148-150页 |
| ·热转移方式 | 第148-149页 |
| ·成因概念模型 | 第149-150页 |
| ·本章小结 | 第150-151页 |
| 第8章 主要结论与建议 | 第151-154页 |
| ·主要结论 | 第151-152页 |
| ·主要建议 | 第152-153页 |
| ·研究展望 | 第153-154页 |
| 致谢 | 第154-156页 |
| 参考文献 | 第156-170页 |
| 个人简历及攻读博士期间主要成果 | 第1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