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6页 |
前言 | 第6-7页 |
一、案例的引出 | 第7-11页 |
(一) 安徽龙利得案案情简述 | 第7-8页 |
(二) 最高院复函及其意义与未决问题 | 第8-9页 |
(三) 朝来新生案之案情简述 | 第9页 |
(四) 北京二中院之裁决及评议 | 第9-11页 |
二、开放仲裁服务市场具体情况的界定 | 第11-17页 |
(一) 跨境交付 | 第11页 |
(二) 自然人流动 | 第11-12页 |
(三) 商业存在 | 第12-13页 |
(四) 境外消费 | 第13-14页 |
(五) 外国仲裁机构来华仲裁 | 第14-15页 |
(六) 小结 | 第15-17页 |
三、中国仲裁服务市场开放之法理争论与评析 | 第17-22页 |
(一) 中国仲裁服务市场开放之法理争论 | 第17-18页 |
1、观点一:外国机构可以在中国大陆仲裁 | 第17页 |
2、观点二:外国仲裁机构不能在中国内地仲裁 | 第17-18页 |
3、观点三:仲裁不涉及仲裁市场是否开放的问题 | 第18页 |
(二) 关于上述三种观点的评析 | 第18-22页 |
四、开放仲裁市场的政策考量与认识 | 第22-24页 |
(一) 开放仲裁服务市场之政策考量 | 第22-23页 |
1、开放仲裁服务市场的考量因素 | 第22页 |
2、不予开放仲裁服务市场的考量因素 | 第22-23页 |
(二) 对于上述政策考量的认识 | 第23-24页 |
五、开放我国仲裁服务市场的制度障碍与解决方案 | 第24-30页 |
(一) 我国现行立法现状及参加的国际条约的相关规定 | 第24-27页 |
1、我国国内立法和司法解释 | 第24-26页 |
2、我国参加的国际条约的相关规定 | 第26-27页 |
3、我国现行立法和《纽约公约》之间的冲突 | 第27页 |
(二) 仲裁裁决性质以及国籍的确定标准 | 第27-29页 |
1、仲裁地标准 | 第27-28页 |
2、仲裁机构所在地标准 | 第28页 |
3、非内国裁决 | 第28-29页 |
(三) 仲裁服务市场开放的制度障碍的解决方案 | 第29-30页 |
结语 | 第30-31页 |
参考文献 | 第31-34页 |
致谢 | 第34-3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