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9-18页 |
| ·研究背景 | 第9-15页 |
| ·“演讲者”与“听众” | 第9-11页 |
| ·β-罗勒烯 | 第11-12页 |
| ·相关转录因子 | 第12-15页 |
| ·研究技术路线 | 第15-17页 |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7-18页 |
| 第2章 转录因子蛋白分析 | 第18-21页 |
| ·方法 | 第18页 |
| ·结果 | 第18-19页 |
| ·转录因子蛋白构型 | 第18-19页 |
| ·转录因子结构域 | 第19页 |
| ·分析 | 第19-21页 |
| 第3章 酵母双杂交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21-31页 |
| ·材料 | 第21页 |
| ·质粒与菌株 | 第21页 |
| ·分子生物学试剂 | 第21页 |
| ·仪器设备 | 第21页 |
| ·方法 | 第21-28页 |
| ·引物设计 | 第21-22页 |
| ·罗勒烯处理拟南芥 | 第22页 |
| ·转基因植株的RNA提取 | 第22页 |
| ·RNA反转录 | 第22-23页 |
| ·目的基因的扩增 | 第23-24页 |
| ·PCR产物回收 | 第24页 |
| ·pEASY-Blunt平末端连接及热激法转化大肠杆菌 | 第24-25页 |
| ·菌落PCR、提取质粒及双酶切验证 | 第25-26页 |
| ·菌种保存和测序 | 第26-27页 |
| ·TGA1、TGA2、ORA59、JAZ1序列的比对 | 第27页 |
| ·酵母双杂交载体构建 | 第27-28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28-30页 |
| ·TGA1、TGA2、ORA59、JAZ1基因启动子序列的扩增 | 第28页 |
| ·酵母表达载体双酶切验证 | 第28-29页 |
| ·表达载体转化至大肠杆菌PCR检测结果 | 第29-30页 |
| ·讨论 | 第30-31页 |
| 第4章 酵母双杂交探究WRKY70与TGA1、TGA2、ORA59、JAZ1之间的相互作用 | 第31-36页 |
| ·材料 | 第31页 |
| ·供试材料 | 第31页 |
| ·主要试剂 | 第31页 |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31页 |
| ·方法 | 第31-33页 |
| ·各溶液配比、培养基配方 | 第31-32页 |
| ·酵母菌株的活化与扩大培养 | 第32页 |
| ·感受态细胞的制备与共转化 | 第32-33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33-34页 |
| ·Gold菌株活化 | 第33页 |
| ·SD/-leu-trp及SD/-ade-leu-trp-his培养基上转化子的生长情况 | 第33-34页 |
| ·讨论 | 第34-36页 |
| 第5章 白菜与拟南芥中WRKY转录因子的聚类 | 第36-46页 |
| ·材料 | 第36页 |
| ·实验材料 | 第36页 |
| ·试剂 | 第36页 |
| ·仪器与设备 | 第36页 |
| ·方法 | 第36-38页 |
| ·白菜WRKY家族的成员鉴别与聚类 | 第36页 |
| ·MeSA、MeJA处理拟南芥 | 第36页 |
| ·拟南芥RNA的提取 | 第36-37页 |
| ·RNA反转录 | 第37页 |
| ·定量PCR检测白菜中第三类WRKY转录因子受到SA、JA处理的表达情况 | 第37-38页 |
| ·结论 | 第38-44页 |
| ·白菜WRKY家族的成员鉴别 | 第38-42页 |
| ·白菜WRKY序列聚类分析 | 第42-43页 |
| ·定量PCR检测白菜中第三类WRKY转录因子受到SA、JA处理的表达情况 | 第43-44页 |
| ·讨论 | 第44-46页 |
| 第6章 全文总结与创新点 | 第46-48页 |
| ·总结 | 第46页 |
| ·创新点 | 第46-48页 |
| 参考文献 | 第48-53页 |
| 致谢 | 第53-55页 |
| 作者简介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