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中供热锅炉房节能运行的指标评价体系研究
| 摘要 | 第1-8页 |
| Abstract | 第8-13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3-24页 |
| ·课题来源与研究背景 | 第13-16页 |
| ·课题来源 | 第13页 |
| ·研究背景 | 第13-16页 |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6-17页 |
| ·研究的目的 | 第16页 |
| ·研究的意义 | 第16-17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7-21页 |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9-21页 |
|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21-24页 |
| ·研究内容 | 第22页 |
| ·研究方法 | 第22-24页 |
| 第2章 集中供热锅炉房节能运行评价指标 | 第24-38页 |
| ·评价指标的选取原则 | 第24页 |
| ·节能运行定性指标研究 | 第24-30页 |
| ·锅炉选型 | 第24-26页 |
| ·烟、风系统 | 第26-27页 |
| ·自动调节控制装置 | 第27-28页 |
| ·保温 | 第28-29页 |
| ·运行与管理 | 第29-30页 |
| ·节能运行定量指标研究 | 第30-36页 |
| ·锅炉运行热效率 | 第30-33页 |
| ·单位负荷耗电比 | 第33-34页 |
| ·排烟温度 | 第34页 |
| ·灰渣可燃物含量 | 第34-35页 |
| ·排烟处过量空气系数 | 第35-36页 |
| ·集中供热锅炉房节能运行的评价指标建立 | 第36-37页 |
|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 第3章 评价指标权重确定及评价体系的建立 | 第38-46页 |
| ·层次分析法 | 第38-41页 |
| ·指标体系的递阶层次结构模型建立 | 第38-39页 |
| ·两两比较判断矩阵建立 | 第39-40页 |
| ·计算各元素的权重分配 | 第40-41页 |
| ·确定评价指标权重 | 第41-44页 |
| ·集中供热锅炉房节能运行的指标评价体系建立 | 第44页 |
| ·基于线性加权的综合评价法 | 第44-45页 |
| ·线性加权法 | 第44-45页 |
| ·评价结果等级评定 | 第45页 |
|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 第4章 指标评价体系软件的编制 | 第46-53页 |
| ·软件编制的思想和原则 | 第46-47页 |
| ·软件编制的思想 | 第46-47页 |
| ·软件编制的原则 | 第47页 |
| ·利用软件评价的基本条件 | 第47-48页 |
| ·软件的主要功能界面介绍 | 第48-52页 |
|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 第5章 基于指标评价体系的工程实例应用 | 第53-71页 |
| ·实测数据采集 | 第53-55页 |
| ·锅炉房情况介绍 | 第53页 |
| ·问卷调查信息获取 | 第53-55页 |
| ·供暖数据采集 | 第55页 |
| ·实验数据分析 | 第55-62页 |
| ·煤的低位发热量测定 | 第55-60页 |
| ·灰渣可燃物含量测定 | 第60-62页 |
| ·工程实例应用 | 第62-67页 |
| ·评价指标打分 | 第62-65页 |
| ·基于指标评价体系软件的应用 | 第65-66页 |
| ·节能改造建议 | 第66-67页 |
| ·评价体系的验证 | 第67-70页 |
| ·调研情况介绍 | 第67-68页 |
| ·基于指标评价体系的各锅炉房综合得分分析 | 第68-70页 |
|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 结论与展望 | 第71-74页 |
| 结论 | 第71-72页 |
| 本课题的创新点 | 第72页 |
|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72-74页 |
| 参考文献 | 第74-78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8-79页 |
| 致谢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