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3页 |
| Abstract | 第3-6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6-19页 |
|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6-7页 |
| ·课题的研究背景 | 第6页 |
| ·课题研究意义 | 第6-7页 |
| ·乙烯焦油综合利用现状 | 第7-11页 |
| ·提取萘及萘的同系物 | 第7-8页 |
| ·生产针状焦 | 第8-9页 |
| ·制备中间相沥青及沥青基碳纤维 | 第9页 |
| ·合成石油树脂 | 第9-10页 |
| ·制备炭黑 | 第10-11页 |
| ·小结 | 第11页 |
| ·我国沥青生产及消费情况 | 第11页 |
| ·沥青的组成及主要的性能指标 | 第11-14页 |
| ·沥青的组成成分分析 | 第11-14页 |
| ·沥青的主要性能指标 | 第14页 |
| ·道路沥青的生产方法 | 第14-16页 |
| ·蒸馏法 | 第14-15页 |
| ·溶剂法 | 第15页 |
| ·氧化法 | 第15页 |
| ·调合法 | 第15-16页 |
| ·聚合物改性沥青性能的研究现状 | 第16-19页 |
| ·热塑性丁苯橡胶SBS | 第17页 |
| ·废轮胎粉 | 第17-18页 |
| ·乙烯-醋酸乙烯酯(EVA) | 第18-19页 |
| 第二章 乙烯焦油空气催化氧化制备道路沥青 | 第19-31页 |
| ·实验 | 第19-24页 |
| ·实验原料及试剂 | 第19页 |
| ·实验设备及装置 | 第19页 |
| ·Et_3NHCl-AlCl_3离子液体催化剂的制备 | 第19-21页 |
| ·氧化反应过程 | 第21页 |
| ·针入度 | 第21-22页 |
| ·延度 | 第22页 |
| ·软化点 | 第22-23页 |
| ·红外光谱测试 | 第23页 |
| ·核磁共振氢谱测试 | 第23页 |
| ·吹出物主要成分测试 | 第23页 |
| ·沥青四组分成分分析 | 第23-24页 |
| ·沥青收率计算 | 第24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24-31页 |
| ·反应温度 | 第24-25页 |
| ·反应时间 | 第25-26页 |
| ·催化剂加入量 | 第26-27页 |
| ·制备道路沥青的最佳条件 | 第27页 |
| ·原料乙烯焦油与沥青的红外光谱分析 | 第27-28页 |
| ·原科乙烯焦油与沥青核磁共振氢谱分析 | 第28页 |
| ·反应吹出物的成分分析 | 第28-29页 |
| ·乙烯焦油与沥青的四组分测定结果 | 第29-31页 |
| 第三章 聚合物改性制备道路沥青 | 第31-39页 |
| ·实验 | 第31页 |
| ·改性沥青的制备 | 第31页 |
| ·改性沥青的性能测试 | 第31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31-39页 |
| ·SBS改性剂添加量对基质沥青性能影响 | 第31-32页 |
| ·胶粉改性剂添加量对基质沥青性能影响 | 第32-34页 |
| ·EVA改性剂添加量对基质沥青性能影响 | 第34-35页 |
| ·最佳沥青改性剂 | 第35页 |
| ·改性沥青的红外光谱分析 | 第35-36页 |
| ·改性沥青的核磁共振氢谱分析 | 第36-38页 |
| ·改性沥青的四组分分析 | 第38-39页 |
| 第四章 结论 | 第39-40页 |
| 致谢 | 第40-41页 |
| 参考文献 | 第41-45页 |
| 作者简介 | 第45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第45-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