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化多风井矿井通风系统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1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8页 |
|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 ·课矿井通风系统研究进展 | 第12-16页 |
| ·通风网络 | 第12-13页 |
| ·矿井风流调节技术 | 第13-14页 |
| ·矿井通风动力 | 第14-16页 |
|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 ·通风网络 | 第16-17页 |
| ·矿井风流调节技术 | 第17-18页 |
| 第二章 矿井通风网络研究 | 第18-26页 |
| ·矿井通风系统结构 | 第18页 |
| ·矿井通风网络分类 | 第18-19页 |
| ·风流流动基本规律 | 第19页 |
| ·风流流动影响因素 | 第19-21页 |
| ·风网结构对风流的影响 | 第19-20页 |
| ·风阻变化对风流的影响 | 第20-21页 |
| ·风机变化对风流的影响 | 第21页 |
| ·基于FORTRAN的矿井通风网络计算机模拟 | 第21-25页 |
| ·矿井通风三维仿真系统创建 | 第21-22页 |
| ·矿井通风网络数字化处理 | 第22-24页 |
| ·网络解算模型 | 第24页 |
| ·风网解算方法 | 第24-25页 |
|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 第三章 多风井矿井风流调控技术研究 | 第26-35页 |
| ·井下风流状态及运动形式 | 第26-27页 |
| ·井下风流调控技术 | 第27-30页 |
| ·传统风流调控技术 | 第27-29页 |
| ·风新型硐室风流调控技术 | 第29-30页 |
| ·矿用空气幕风流调节技术应用 | 第30-34页 |
| ·矿用空气幕理论模型 | 第30-32页 |
| ·应用范围 | 第32-33页 |
| ·基于3DVS模拟选型应用 | 第33-34页 |
|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 第四章 多风井矿井通风动力研究 | 第35-48页 |
| ·主扇风机性能测试与分析 | 第35-36页 |
| ·扇风机性能测试 | 第35-36页 |
| ·扇风机性能分析 | 第36页 |
| ·矿井通风网络分类 | 第36-40页 |
| ·通风网络的影响 | 第36-37页 |
| ·安装方法的影响 | 第37页 |
| ·自然风压的影响 | 第37-39页 |
| ·安装位置的影响 | 第39-40页 |
| ·扇风机工况点确定 | 第40-41页 |
| ·扇风机工况点分析 | 第40页 |
| ·扇风机工况点确定 | 第40-41页 |
| ·扇风机工况点调节 | 第41页 |
| ·主扇风机联合运转特性 | 第41-44页 |
| ·主扇风机串联工作 | 第42页 |
| ·主扇风机并联工作 | 第42页 |
| ·扇风机联合运转相互影响分析 | 第42-44页 |
| ·风基于3DVS模拟优选扇风机 | 第44-47页 |
|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 第五章 硐室型辅扇风流模拟研究 | 第48-55页 |
| ·FLUENT软件简介 | 第48-49页 |
| ·FLUENT基本程序结构 | 第48-49页 |
| ·FLUENT模拟计算步骤 | 第49页 |
| ·计算原理 | 第49-51页 |
| ·控制方程 | 第49-50页 |
| ·湍流模型 | 第50-51页 |
| ·几何模型的创建与网格划分 | 第51-52页 |
| ·模型创建 | 第51页 |
| ·网格划分 | 第51-52页 |
| ·边界条件 | 第52页 |
| ·模拟计算 | 第52-54页 |
| ·收敛准则 | 第52页 |
| ·速度云图 | 第52-53页 |
| ·压力云图 | 第53-54页 |
| ·模拟结果与分析 | 第54页 |
|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 第六章 工程实例 | 第55-68页 |
| ·工程基本条件 | 第55页 |
| ·矿井通风系统现状 | 第55-58页 |
| ·通风系统分析方法 | 第56页 |
| ·通风系统评价 | 第56-57页 |
| ·通风系统分析 | 第57-58页 |
| ·矿井通风系统方案研究 | 第58-67页 |
| ·矿井需风量设计 | 第58-60页 |
| ·方案设计 | 第60-62页 |
| ·方案优选 | 第62-65页 |
| ·效果分析 | 第65-67页 |
|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 第七章结论与展望 | 第68-70页 |
| ·结论 | 第68-69页 |
| ·展望 | 第69-70页 |
| 参考文献 | 第70-73页 |
| 附录 | 第73-83页 |
| 致谢 | 第83-84页 |
| 攻读学位期间的成果 | 第84-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