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4-21页 |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4-15页 |
·研究背景 | 第14页 |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5-18页 |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8-19页 |
·主要工作和创新 | 第19页 |
·论文的基本结构 | 第19-21页 |
第2章 有限责任公司股东资格的基本理论 | 第21-26页 |
·股东资格的概念及取得方式 | 第21-22页 |
·股东资格的概念 | 第21-22页 |
·股东资格的取得方式 | 第22页 |
·与股东资格相关的概念 | 第22-24页 |
·出资 | 第22页 |
·股东 | 第22-23页 |
·股权 | 第23-24页 |
·出资、股东资格、股东、股权的逻辑关系 | 第24-25页 |
·出资与股东资格的关系 | 第24页 |
·股东资格与股东的关系 | 第24-25页 |
·小结 | 第25-26页 |
第3章 有限责任公司股东资格认定的价值理念和基本原则 | 第26-30页 |
·有限责任公司股东资格认定的价值理念 | 第26-27页 |
·传统公司法的价值理念 | 第26-27页 |
·现代公司法的价值理念 | 第27页 |
·公司法价值理念的转变对股东资格认定的影响 | 第27页 |
·利益平衡理论下有限责任公司股东资格认定的基本原则 | 第27-29页 |
·公示主义和外观主义原则 | 第27-28页 |
·维护有限责任公司人合性原则 | 第28页 |
·禁止规避法律原则 | 第28-29页 |
·善意第三人利益优先保护的原则 | 第29页 |
·小结 | 第29-30页 |
第4章 原始取得情形下有限责任公司股东资格认定 | 第30-40页 |
·域内外股东资格观点对比 | 第30-32页 |
·英美法系国家的相关规定 | 第30-31页 |
·大陆法系国家的相关规定 | 第31页 |
·我国公司法的主要学说 | 第31-32页 |
·原始取得时有限责任公司股东资格的认定依据 | 第32-37页 |
·实际出资 | 第32-33页 |
·工商登记 | 第33-34页 |
·股东名册 | 第34页 |
·出资证明书 | 第34-35页 |
·公司章程 | 第35-36页 |
·实际行使股东权利 | 第36-37页 |
·原始取得情形下有限责任公司股东资格认定规则体系 | 第37-39页 |
·原始取得情形下股东资格认定标准 | 第37-38页 |
·形式证据相冲突时的认定规则 | 第38-39页 |
·小结 | 第39-40页 |
第5章 继受取得情形下有限责任公司股东资格认定 | 第40-45页 |
·股权转让时的股东资格认定 | 第40-42页 |
·债权合意行为 | 第40-41页 |
·股权变动行为 | 第41页 |
·股权公示行为 | 第41-42页 |
·股东资格继承时的股东资格认定 | 第42-44页 |
·股东资格的可继承性 | 第42页 |
·股东资格继承的限制 | 第42-43页 |
·特殊主体继承股东资格问题 | 第43-44页 |
·小结 | 第44-45页 |
第6章 几种特殊情形下有限责任公司股东资格认定 | 第45-50页 |
·隐名出资的股东资格认定 | 第45-47页 |
·隐名出资的概念 | 第45页 |
·隐名出资的原因 | 第45页 |
·隐名出资的股东资格认定规则 | 第45-47页 |
·冒名出资的股东资格认定 | 第47-48页 |
·冒名出资的概念及特征 | 第47页 |
·冒名出资的原因 | 第47页 |
·冒名出资的股东资格认定规则 | 第47-48页 |
·干股股东的股东资格认定 | 第48-49页 |
·干股股东的概念 | 第48页 |
·干股股东的股东资格认定 | 第48-49页 |
·小结 | 第49-50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50-52页 |
1、结论 | 第50页 |
2、展望 | 第50-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他科研情况 | 第56-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