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创新点摘要 | 第6-9页 |
前言 | 第9-13页 |
·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 | 第9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层序地层学发展历史及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的提出及发展趋势 | 第10-11页 |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 第11-12页 |
·研究内容及主要工作量 | 第12-13页 |
·研究内容 | 第12页 |
·工作量 | 第12-13页 |
第一章 区域地质概况 | 第13-20页 |
·盆地区域概况 | 第13页 |
·区域构造及演化特征 | 第13-16页 |
·基本构造结构及特征 | 第13-15页 |
·构造演化及特征 | 第15-16页 |
·地层与沉积特征 | 第16-18页 |
·古近系沉积地层特点 | 第16-17页 |
·新近系沉积地层特点 | 第17-18页 |
·研究区概况及存在问题 | 第18-20页 |
·研究区概况 | 第18-19页 |
·研究区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19-20页 |
第二章 QHD32-6 地区高分辨率层序等时地层格架建立 | 第20-35页 |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的基础理论 | 第20-22页 |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的基本原理 | 第20-21页 |
·沉积物体积分配原理 | 第21-22页 |
·相分异原理 | 第22页 |
·旋回对比法则 | 第22页 |
·高分辨率层序界面的识别 | 第22-30页 |
·基准面旋回的识别方法 | 第22-23页 |
·基准面旋回的识别标志 | 第23-25页 |
·明化镇组下段油层基准面旋回界面类型及特征 | 第25-30页 |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建立 | 第30-35页 |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对比方法研究 | 第30-32页 |
·研究区高分辨率层序地层等时格架建立 | 第32-35页 |
第三章 QHD32-6 地区短期基准面旋回层序的划分与对比 | 第35-42页 |
·短期基准面旋回层序划分 | 第36页 |
·短期基准面旋回等时对比方法研究 | 第36-37页 |
·冲积体系SSC 等时对比方法研究 | 第37-42页 |
·冲积沉积体系 SSC 地层特点及 SSC 对比难度 | 第37-38页 |
·冲积沉积体系 SSC 等时对比思路 | 第38-39页 |
·冲积沉积体系 SSC 等时对比方法研究 | 第39-42页 |
第四章 QHD32-6 地区明化镇组下段油层短期基准面旋回沉积微相研究 | 第42-48页 |
·短期基准面旋回层序平面沉积微相研究方法 | 第42页 |
·明化镇组下段油层取心井沉积微相分析 | 第42页 |
·QHD32-6 明化镇组油层测井微相模式建立 | 第42-45页 |
·短期基准面旋回层序沉积微相研究 | 第45-48页 |
第五章 QHD32-6 地区明化镇组下段油层剩余油研究 | 第48-56页 |
·影响剩余油分布的因素研究 | 第48-49页 |
·影响剩余油平面分布的因素 | 第48页 |
·影响剩余油垂向分布的因素 | 第48-49页 |
·储层非均质性研究 | 第49-51页 |
·渗透率韵律性 | 第49-50页 |
·夹层类型研究 | 第50-51页 |
·利用水淹层评价的方法研究剩余油分布 | 第51-54页 |
·水淹层的评价方法 | 第52-53页 |
·垂向水淹状况 | 第53页 |
·平面水淹状况 | 第53-54页 |
·剩余油的类型及分布研究 | 第54-56页 |
·剩余油成因类型 | 第54-55页 |
·剩余油分布特征 | 第55页 |
·剩余油分布的挖潜建议 | 第55-56页 |
结论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1页 |
发表文章目录 | 第61-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详细摘要 | 第63-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