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9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9-15页 |
| ·研究背景 | 第9-11页 |
| ·再生水补给河湖的背景 | 第9页 |
| ·再生水补给河湖的现状 | 第9-10页 |
| ·再生水补给河湖存在的问题 | 第10-11页 |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1-12页 |
| ·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 ·技术路线和论文结构 | 第13-15页 |
| 第2章 文献综述 | 第15-21页 |
| ·生态风险评价基本概念及方法 | 第15-17页 |
| ·SSD 曲线在生态风险评价中的应用 | 第17-19页 |
| ·再生水河湖补给生态风险评价 | 第19-20页 |
| ·小结 | 第20-21页 |
| 第3章 研究方法 | 第21-30页 |
| ·研究方法概述 | 第21页 |
| ·生物毒性效应指标筛选 | 第21-24页 |
| ·基于生物毒性效应指标的效应评价 | 第24-26页 |
| ·SSD 模型选择 | 第24-25页 |
| ·毒性数据来源 | 第25页 |
| ·数据处理 | 第25-26页 |
| ·再生水补给河道的暴露评价 | 第26-27页 |
| ·水体中各采样点毒性数据 | 第26页 |
| ·水质模型构建 | 第26-27页 |
| ·风险表征 | 第27-28页 |
| ·单一指标风险表征 | 第27页 |
| ·联合指标风险表征 | 第27-28页 |
| ·研究案例 | 第28-29页 |
| ·工艺流程及监测方案 | 第28页 |
| ·水体监测方案 | 第28-29页 |
| ·小结 | 第29-30页 |
| 第4章 基于生物毒性效应指标的效应评价 | 第30-37页 |
| ·雌激素效应物质效应评价 | 第30-32页 |
| ·神经毒性物质效应评价 | 第32-34页 |
| ·遗传毒性物质效应评价 | 第34-35页 |
| ·小结 | 第35-37页 |
| 第5章 再生水补给河道的生态风险评价 | 第37-55页 |
| ·水体常规指标分析 | 第37-40页 |
| ·水体毒性指标及风险初步表征 | 第40-43页 |
| ·水质模型率定 | 第43-44页 |
| ·毒性效应指标的空间分布 | 第44-48页 |
| ·雌激素效应 | 第44-45页 |
| ·神经毒性 | 第45-47页 |
| ·遗传毒性 | 第47-48页 |
| ·生态风险的空间分布 | 第48-53页 |
| ·雌激素效应类物质引起的生态风险 | 第48-49页 |
| ·神经毒性类物质引起的生态风险 | 第49-51页 |
| ·遗传毒性类物质引起的生态风险 | 第51-52页 |
| ·联合生态风险 | 第52-53页 |
| ·小结 | 第53-55页 |
| 第6章 再生水补给河道生态风险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55-69页 |
| ·上游来水量对生态风险的影响 | 第55-59页 |
| ·对雌激素效应物质引起生态风险的影响 | 第55-56页 |
| ·对神经毒性物质引起生态风险的影响 | 第56-57页 |
| ·对遗传毒性物质引起生态风险的影响 | 第57-58页 |
| ·对联合生态风险的影响 | 第58页 |
| ·考虑上游来水量影响的风险管理措施 | 第58-59页 |
| ·上游来水水质对生态风险的影响 | 第59-63页 |
| ·对雌激素效应物质引起生态风险的影响 | 第59-61页 |
| ·对神经毒性物质引起生态风险的影响 | 第61页 |
| ·对遗传毒性物质引起生态风险的影响 | 第61-63页 |
| ·对联合生态风险的影响 | 第63页 |
| ·考虑上游来水水质影响的风险管理措施 | 第63页 |
| ·清河再生水厂处理工艺及出水水质对生态风险的影响 | 第63-68页 |
| ·工艺过程对雌激素效应类物质的影响 | 第64-65页 |
| ·工艺过程对神经毒性类物质的影响 | 第65-66页 |
| ·工艺过程对遗传毒性类物质的影响 | 第66-67页 |
| ·工艺过程对联合生态风险的影响 | 第67页 |
| ·考虑再生水水质影响的风险管理措施 | 第67-68页 |
| ·小结 | 第68-69页 |
| 第7章 结论与建议 | 第69-71页 |
| ·结论 | 第69-70页 |
| ·建议 | 第70-71页 |
| 参考文献 | 第71-79页 |
| 致谢 | 第79-81页 |
| 附录A 北京市所辖行政管理区域及有水系直接关联的周边地区(河北和天津部分区域)水体存在的物种 | 第81-96页 |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