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初科学观和科学形态初探--刘献廷学术思想及科学观解析
|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7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7-12页 | 
|    ·研究目的 | 第7页 | 
|    ·研究意义 | 第7-9页 | 
|    ·研究现状综述 | 第9-11页 | 
|      ·对刘献廷实学思想的研究与分析 | 第9-10页 | 
|      ·对刘献廷著作《广阳杂记》的研究和分析 | 第10页 | 
|      ·对刘献廷生平交友的研究和分析 | 第10-11页 | 
|    ·研究思路及创新点 | 第11-12页 | 
| 第2章 刘献廷及其治学思想概述 | 第12-22页 | 
|    ·清初士人刘献廷 | 第14页 | 
|    ·刘献廷实学思想的形成 | 第14-16页 | 
|    ·刘献廷西学观的形成 | 第16-19页 | 
|    ·刘献廷离京后的隐居游历生活 | 第19-20页 | 
|    ·刘献廷的治学思想及其成因分析 | 第20-22页 | 
| 第3章 刘献廷学术研究及其科学观的形成 | 第22-36页 | 
|    ·《广阳杂记》中的科学研究及其思想 | 第22-29页 | 
|      ·刘献廷对地理物候学的研究及其思想 | 第23-25页 | 
|      ·刘献廷对农政和水利的研究及其思想 | 第25-27页 | 
|      ·刘献廷对语言音韵和数学的研究及其思想 | 第27-28页 | 
|      ·刘献廷学术研究的特征 | 第28-29页 | 
|    ·刘献廷科学观的形成分析 | 第29-36页 | 
|      ·十七世纪西方科学形态与科学观 | 第29-32页 | 
|      ·刘献廷学术思想与西学思想的融合 | 第32-36页 | 
| 第4章 清初科学形态与科学观分析 | 第36-50页 | 
|    ·刘献廷所处士人团体对西方科学的态度及科学观 | 第36-39页 | 
|      ·“会通中西”的西学观 | 第36-37页 | 
|      ·“西学中源”的西学观 | 第37-39页 | 
|    ·清初科学观的特征与成因 | 第39-42页 | 
|      ·科目“杂”乱性和多元性 | 第39-40页 | 
|      ·实学的趋向性 | 第40-42页 | 
|      ·所在文化的非主流性 | 第42页 | 
|    ·清初西学对中国科学观的影响 | 第42-47页 | 
|      ·清初西方科学观的发展与变迁 | 第44-46页 | 
|      ·清初西学进入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 第46-47页 | 
|    ·西学对于中国传统科学观影响反思 | 第47-50页 | 
|      ·认识论上,从革心致知到格物致知的转向 | 第47-48页 | 
|      ·实践论上,从道德治世到科学经世的转向 | 第48页 | 
|      ·方法论上,从主观臆测到实事求是的转向 | 第48-50页 | 
| 结语 | 第50-51页 | 
| 致谢 | 第51-52页 | 
| 参考文献 | 第52-54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