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8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4页 |
|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8-10页 |
|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 ·国外工程监理的历史沿革与现状 | 第10-11页 |
| ·国内工程监理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 第11-12页 |
| ·研究的方法 | 第12页 |
| ·研究框架与内容 | 第12-14页 |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 | 第14-20页 |
| ·我国建设监理的性质 | 第14-18页 |
| ·我国建设监理的权利与法律责任 | 第14-16页 |
| ·工程建设监理的市场经济属性 | 第16页 |
| ·工程建设监理受政府与社会监督 | 第16-18页 |
| ·工程建设监理效果评价理论 | 第18-20页 |
| ·工程建设监理效果评价的原理 | 第18-19页 |
| ·工程建设监理效果评价类型 | 第19-20页 |
| 第三章 实现工程建设监理效果评价的关键工作分析 | 第20-32页 |
| ·深入了解工程建设监理活动中的利益相关者 | 第20-22页 |
| ·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 | 第20-21页 |
| ·利益相关者所关注的监理效果 | 第21-22页 |
| ·分析影响监理效果的相关因素 | 第22-26页 |
| ·业主因素 | 第22-23页 |
| ·承包商因素 | 第23页 |
| ·监理方因素 | 第23-25页 |
| ·外部环境因素 | 第25-26页 |
| ·选取合理的监理效果的评价领域 | 第26-27页 |
| ·比选工程建设监理效果的评价方法 | 第27-32页 |
| ·常用评价方法介绍 | 第27-29页 |
| ·工程建设监理效果评价方法选择 | 第29-32页 |
| 第四章 工程建设监理效果多层次灰色评价模型构建 | 第32-44页 |
| ·工程建设监理效果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 第32-35页 |
| ·监理效果评价指标初选 | 第32页 |
| ·评价指标选取的原则 | 第32-33页 |
| ·监理效果评价指标的确定 | 第33-35页 |
| ·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 | 第35-38页 |
| ·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 第36页 |
| ·构造判断矩阵 | 第36-37页 |
| ·层次排序 | 第37页 |
| ·一致性检验 | 第37-38页 |
| ·采用聚类分析法淘汰偏离度较大的专家意见 | 第38-40页 |
| ·得出每位专家对评价因素的权重 | 第38-39页 |
| ·得出所有专家的综合权重向量 | 第39-40页 |
| ·工程建设监理效果灰色评价模型 | 第40-44页 |
| ·组织专家评分,建立评价样本矩阵 | 第40-41页 |
| ·确定评价灰类,计算灰色评价系数 | 第41页 |
| ·计算灰色评价权向量及权矩阵 | 第41-42页 |
| ·计算综合评价值 | 第42-44页 |
| 第五章 工程建设监理效果多层次灰色评价实证分析——以HX小区为例 | 第44-57页 |
| ·项目工程监理概况 | 第44-48页 |
| ·项目介绍 | 第44页 |
| ·监理组织机构及人员的配备 | 第44-45页 |
| ·监理工作目标及控制措施 | 第45-48页 |
| ·建立监理效果指标的层次模型 | 第48页 |
| ·确定各指标的权重 | 第48-51页 |
| ·监理效果的灰色评价 | 第51-57页 |
| ·设定评分标准 | 第51页 |
| ·建立评价矩阵 | 第51页 |
| ·计算灰色评价系数 | 第51-53页 |
| ·计算灰色评价权向量及权矩阵 | 第53-54页 |
| ·计算监理效果的评价值 | 第54-57页 |
| 第六章 结论及展望 | 第57-59页 |
| ·本文的研究结论 | 第57页 |
| ·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 第57-59页 |
| 参考文献 | 第59-61页 |
| 致谢 | 第61-62页 |
| 附录专家打分表 | 第62-63页 |
| 个人简历 | 第63页 |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