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8页 |
| Abstract | 第8-10页 |
| 目录 | 第10-13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3-21页 |
| ·研究的背景 | 第13-14页 |
|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4-16页 |
| ·研究的目的 | 第14页 |
| ·研究的意义 | 第14-16页 |
| ·研究的内容、方法及主要创新点 | 第16-20页 |
| ·研究的内容 | 第16-17页 |
| ·研究的方法 | 第17-19页 |
| ·主要创新点 | 第19-20页 |
|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20-21页 |
| 第2章 流域人居环境的研究和发展概述 | 第21-40页 |
| ·课题相关概念解释 | 第21-24页 |
| ·流域 | 第21-22页 |
| ·人居环境 | 第22-23页 |
| ·城市空间结构 | 第23-24页 |
| ·国内外相关基础理论 | 第24-28页 |
| ·区位理论 | 第24-25页 |
| ·城市生态学理论 | 第25-26页 |
| ·永续发展理论 | 第26-27页 |
| ·自组织理论 | 第27页 |
| ·集聚—扩散理论 | 第27-28页 |
| ·国内外流域人居环境研究现状 | 第28-33页 |
| ·国外流域人居环境建设研究 | 第28-29页 |
| ·国内流域人居环境建设研究 | 第29-32页 |
| ·目前对松花江流域的相关研究 | 第32-33页 |
| ·流域人居环境发展概述 | 第33-35页 |
| ·国外流域人居环境发展案例 | 第33-34页 |
| ·国内流域人居环境发展案例 | 第34-35页 |
| ·松花江流域的范围及发展界定 | 第35-39页 |
| ·松花江流域概况 | 第35-36页 |
| ·吉林省松花江流域概况 | 第36-38页 |
| ·吉林省松花江流域研究范围界定 | 第38-39页 |
| ·吉林省松花江流域的发展界定 | 第39页 |
|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 第3章 吉林省松花江流域人居环境空间演变探析 | 第40-84页 |
| ·吉林省松花江流域人居环境空间演变历程 | 第40-48页 |
| ·早期居民点的形成(1673 年以前) | 第40-42页 |
| ·萌芽期(1673-1948) | 第42-43页 |
| ·初步发展期(1949 年—1957 年) | 第43-44页 |
| ·曲折徘徊期(1958 年—1977 年) | 第44-45页 |
| ·快速发展期(1978 年至 2000 年) | 第45-47页 |
| ·飞跃发展期(2000 年至今) | 第47-48页 |
| ·改革开放后流域人居环境空间演变特征 | 第48-56页 |
| ·空间结构特征 | 第49-50页 |
| ·经济发展特征 | 第50-52页 |
| ·人口结构特征 | 第52-53页 |
| ·交通基础设施特征 | 第53-55页 |
| ·生态环境特征 | 第55-56页 |
| ·流域人居环境空间演变的影响因素 | 第56-59页 |
| ·山水环境的制约与引导 | 第56-57页 |
| ·区域基础设施的推动与支撑 | 第57页 |
| ·城镇职能的转变与强化 | 第57-58页 |
| ·地方文化的扩散与指导 | 第58-59页 |
| ·当地政策的支持与干预 | 第59页 |
| ·流域人居环境空间演变的动力机制 | 第59-62页 |
| ·城市空间演变的自组织机制 | 第59-60页 |
| ·城镇化进程的促进机制 | 第60页 |
| ·产业发展的驱动机制 | 第60-62页 |
| ·流域人居环境空间演变规律 | 第62-82页 |
| ·空间句法的运用 | 第62-66页 |
| ·松原市中心城区空间演变规律 | 第66-74页 |
| ·吉林市中心城区空间演变规律 | 第74-80页 |
| ·白山市空间演变规律 | 第80-81页 |
| ·流域人居环境空间演变规律总结 | 第81-82页 |
| ·本章小结 | 第82-84页 |
| 第4章 吉林省松花江流域人居环境未来空间发展模式建构 | 第84-107页 |
| ·吉林省城镇体系规划的引导 | 第84-86页 |
| ·空间发展的引导 | 第84-85页 |
| ·产业发展的引导 | 第85页 |
| ·生态发展的引导 | 第85-86页 |
| ·影响流域人居环境未来空间发展的要素分析 | 第86-88页 |
| ·资源环境的制约 | 第86-87页 |
| ·城市性质的定位 | 第87-88页 |
| ·产业经济的发展 | 第88页 |
| ·流域人居环境未来空间发展模式的战略选择与规划对策 | 第88-92页 |
|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 第88-90页 |
| ·松原市人居环境空间发展的规划对策 | 第90-91页 |
| ·吉林市人居环境空间发展的规划对策 | 第91-92页 |
| ·白山市人居环境空间发展的规划对策 | 第92页 |
| ·国内外流域人居环境空间发展模式借鉴 | 第92-95页 |
| ·流域人居环境空间发展的反思 | 第92-93页 |
| ·洛杉矶—产业转型的城市空间发展模式 | 第93-94页 |
| ·台州市—基于生态基础设施的城市空间发展模式 | 第94-95页 |
| ·流域人居环境未来空间发展的趋势判断 | 第95-102页 |
| ·宏观层面的线形带状发展 | 第95-97页 |
| ·中观层面的跳跃式拓展 | 第97-98页 |
| ·微观层面的外延扩展 | 第98-102页 |
| ·流域人居环境未来空间发展模式构想 | 第102-107页 |
| ·基于区域协调发展的城市空间发展模式 | 第102-103页 |
| ·基于基础设施支撑的城市空间发展模式 | 第103-105页 |
| ·基于生态环境友好的城市空间发展模式 | 第105-107页 |
| 结论 | 第107-109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9-113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13-114页 |
| 致谢 | 第11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