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1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3页 |
| ·软模板的基础理论 | 第11-16页 |
| ·胶束和液晶相的组装 | 第11-13页 |
| ·表面活性剂的种类 | 第13-15页 |
| ·软模板合成路线 | 第15-16页 |
| ·硬模板的基础理论 | 第16-20页 |
| ·硬模板的类型 | 第17-18页 |
| ·硬模板合成路线 | 第18-20页 |
| ·软硬模板共同作用控制形态 | 第20-21页 |
| ·生物硬模板和软模板 | 第21页 |
| ·金属氧化物改性 | 第21-22页 |
| ·本论文的指导思想 | 第22-23页 |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第23-27页 |
| ·试剂与药品 | 第23页 |
| ·实验溶液的配置 | 第23页 |
| ·仪器及测试方法 | 第23-24页 |
| ·X 射线衍射(XRD) | 第23页 |
| ·比表面和孔结构的测定 | 第23-24页 |
|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 第24页 |
| ·核磁共振测试 | 第24页 |
| ·程序升温热分析(TG-DSC) | 第24页 |
| ·样品的红外光谱(FT-IR)测定 | 第24页 |
| ·紫外-可见漫反射谱(UV-Vis diffuse reflectance spectroscopy) | 第24页 |
| ·亚甲基蓝吸附实验 | 第24-27页 |
| ·动力学实验 | 第25页 |
| ·吸附等温线 | 第25-27页 |
| 第三章 固相研磨法合成 Al 掺杂的介孔氧化硅 | 第27-38页 |
| ·材料合成 | 第28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28-37页 |
| ·介孔复合材料 GAx 的结构特征 | 第28-32页 |
| ·对亚甲基蓝吸附性能测试 | 第32-37页 |
|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 第四章 分级多孔氧化硅/碳复合材料 | 第38-49页 |
| ·材料合成 | 第38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38-48页 |
| ·样品结构分析 | 第38-44页 |
| ·复合材料对对亚甲基蓝的吸附实验结果 | 第44-48页 |
|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 第五章 以花瓣为模板合成分级多孔氧化硅 | 第49-59页 |
| ·材料合成方法 | 第49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49-58页 |
| ·产物最佳煅烧温度的确定 | 第49-50页 |
| ·HSx 样品的红外谱图分析 | 第50-51页 |
| ·片层状氧化硅材料的结构和形貌分析 | 第51-54页 |
| ·片层状氧化硅材料的吸附性能 | 第54-58页 |
|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 第六章 软、硬模板结合合成介孔氧化硅 | 第59-65页 |
| ·材料合成 | 第59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59-63页 |
| ·添加棉花合成材料的结构 | 第59-61页 |
| ·PC-x-Y 系列样品的形貌控制 | 第61-63页 |
| ·亚甲基蓝吸附实验 | 第63页 |
| ·本章小结 | 第63-65页 |
| 第七章 总结 | 第65-66页 |
| 参考文献 | 第66-74页 |
| 致谢 | 第74-75页 |
| 作者简历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