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主体性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1. 绪论 | 第7-15页 |
·选题依据、目的和意义 | 第7-8页 |
·选题依据 | 第7-8页 |
·选题目的 | 第8页 |
·选题意义 | 第8页 |
·国内外研究状况 | 第8-12页 |
·国外研究状况 | 第8-10页 |
·国内研究状况 | 第10-12页 |
·预期目标 | 第12页 |
·研究方案 | 第12-15页 |
·研究思路 | 第12-13页 |
·研究方法 | 第13页 |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与创新点 | 第13-15页 |
2.马克思主义主体性思想的渊源 | 第15-20页 |
·古希腊哲学的实体主体论 | 第15-16页 |
·“人是万物的尺度” | 第15页 |
·“思维着的人是万物的尺度” | 第15-16页 |
·“实体就是主体” | 第16页 |
·近代哲学的认知主体论 | 第16-18页 |
·“我思,故我在” | 第16-17页 |
·“理性为自然立法” | 第17页 |
·“绝对精神是实体和主体的统一” | 第17-18页 |
·现代人本主义的生命主体论 | 第18-20页 |
·“上帝已死” | 第18页 |
·“存在先于本质” | 第18-20页 |
3.马克思主义主体性思想的内容 | 第20-28页 |
·马克思主义主体性思想的形成 | 第20-24页 |
·“意识主体性” | 第20-21页 |
·“人的主体性” | 第21页 |
·“主体性缺失” | 第21-23页 |
·“实践主体性”和“阶级主体性” | 第23-24页 |
·马克思主义主体性思想的内涵 | 第24-26页 |
·马克思主义主体性思想的特征 | 第26-28页 |
·能动性 | 第26页 |
·自主性 | 第26-27页 |
·自为性 | 第27-28页 |
4.马克思主义主体性思想的发展 | 第28-35页 |
·列宁主义的主体性思想 | 第28页 |
·毛泽东思想的主体性思想 | 第28-30页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体性思想 | 第30-35页 |
·邓小平理论的主体性思想 | 第30-32页 |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体性思想 | 第32-33页 |
·科学发展观的主体性思想 | 第33-35页 |
5.马克思主义主体性思想的当代价值 | 第35-51页 |
·理论价值 | 第35-40页 |
·对“现代性”的批判和反省 | 第35-37页 |
·对“以人为本”社会发展观的反思 | 第37-38页 |
·对人的理解原则的变革 | 第38-39页 |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理论借鉴 | 第39-40页 |
·实践价值 | 第40-51页 |
·主体性与党的建设 | 第40-41页 |
·主体性与“五位一体”建设 | 第41-47页 |
·主体性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第47-48页 |
·主体性与“有尊严的幸福生活” | 第48-51页 |
结束语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4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和参与课题情况 | 第54-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