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8页 |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第8-10页 |
| 前言 | 第10-12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12-16页 |
| 1 研究对象的选择 | 第12-13页 |
| 2 研究方法 | 第13-16页 |
| 结果 | 第16-20页 |
| 1 表 1 示患者临床特征资料 | 第16页 |
| 2 表 2 示三组患者右心功能计量资料比较结果 | 第16-17页 |
| 3 表 3 示高危组与非高危组间 CT 栓塞指数比较结果 | 第17页 |
| 4 表 4 示 3 组患者间右心功能计数资料比较结果 | 第17-18页 |
| 5 表 5 示 Qanadli 栓塞指数与右心形态功能参数间的相关性 | 第18-19页 |
| 6 表 6 示高风险 APE 组与非高风险组右心功能计量资料与 CT 栓塞指数的 ROC 曲线分析结果 | 第19-20页 |
| 讨论 | 第20-26页 |
| 1 APE 病理生理学变化基础 | 第20页 |
| 2 影像学对于 APE 的评价方法 | 第20-22页 |
| 3 CT 栓塞指数对 APE 的程度的评价意义 | 第22页 |
| 4 右心功能参数对 APE 严重程度的评价意义 | 第22-24页 |
| 5 CT 栓塞指数与右心功能参数的相关性 | 第24-26页 |
| 结论 | 第26-27页 |
| 附图 | 第27-29页 |
| 参考文献 | 第29-32页 |
| 综述 | 第32-42页 |
| 参考文献 | 第38-42页 |
| 致谢 | 第42-43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43-44页 |
| 个人简历 | 第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