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1-25页 |
| ·乳制品中微量添加剂分析检测的研究进展 | 第11-15页 |
| ·乳制品安全检测的重要意义 | 第11-12页 |
| ·富马酸二甲酯简介 | 第12页 |
| ·富马酸二甲酯检测方法 | 第12-15页 |
| ·薄层色谱法 | 第12-13页 |
| ·紫外分光光度法 | 第13页 |
| ·气相色谱法 | 第13-14页 |
| ·气相色谱-质谱法 | 第14页 |
| ·液相色谱法 | 第14-15页 |
| ·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发展 | 第15-22页 |
| ·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的发展史 | 第15-16页 |
| ·现代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 | 第16-17页 |
| ·近红外光谱分析的技术难点 | 第17-18页 |
| ·用于近红外光谱分析的化学计量学方法 | 第18-22页 |
| ·光谱数据预处理方法 | 第18-19页 |
| ·多元校正方法 | 第19-22页 |
| ·低含量组分近红外光谱分析综述 | 第22-23页 |
| ·本论文的立题思路和主要研究内容 | 第23-25页 |
| 第2章 整体柱富集技术 | 第25-33页 |
| ·引言 | 第25页 |
| ·实验仪器与试剂 | 第25-26页 |
| ·仪器 | 第25页 |
| ·试剂 | 第25-26页 |
| ·实验方法 | 第26-28页 |
| ·GMA-co-EDMA整体材料的合成 | 第26页 |
| ·富集装置和NIR光谱在线测量 | 第26-27页 |
| ·富集装置 | 第26-27页 |
| ·近红外光谱测量 | 第27页 |
| ·高效液相色谱分析 | 第27页 |
| ·数据处理 | 第27-28页 |
| ·结果讨论 | 第28-32页 |
| ·富集过程条件优化 | 第28-29页 |
| ·洗脱剂种类选择 | 第28页 |
| ·洗脱剂用量选择 | 第28-29页 |
| ·富集有富马酸二甲酯的GMA-co-EDMA整体材料近红外光谱图 | 第29-31页 |
| ·偏最小二乘法建立NIR光谱与富马酸二甲酯浓度之间线性关系模型 | 第31-32页 |
|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 第3章 流化床富集技术 | 第33-46页 |
| ·引言 | 第33-34页 |
| ·实验仪器与试剂 | 第34页 |
| ·仪器 | 第34页 |
| ·试剂 | 第34页 |
| ·实验方法 | 第34-36页 |
| ·大孔吸附树脂预处理 | 第34页 |
| ·流化床富集装置的构建 | 第34-35页 |
| ·牛奶样品前处理 | 第35页 |
| ·富马酸二甲酯富集 | 第35页 |
| ·近红外漫反射光谱测量 | 第35-36页 |
| ·高效液相色谱分析 | 第36页 |
| ·数据处理 | 第36页 |
| ·结果讨论 | 第36-45页 |
| ·富集材料选择 | 第36-37页 |
| ·沉淀剂选择 | 第37-40页 |
| ·沉淀剂种类选择 | 第37-38页 |
| ·沉淀剂用量 | 第38-40页 |
| ·综合富集效率 | 第40页 |
| ·光谱前处理方法选择 | 第40-44页 |
| ·利用去一交互检验法建立模型 | 第44-45页 |
|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 第4章 流化床富集-近红外光谱测量模型稳健性的评价 | 第46-53页 |
| ·引言 | 第46-47页 |
| ·实验仪器与试剂 | 第47页 |
| ·实验方法 | 第47-48页 |
| ·样本制备 | 第47页 |
| ·牛奶样品前处理 | 第47-48页 |
| ·样品富集 | 第48页 |
| ·近红外漫反射光谱测量 | 第48页 |
| ·模型转移方法 | 第48-52页 |
| ·近红外光谱模型转移一般步骤 | 第48页 |
| ·Kennard/Stone算法 | 第48-49页 |
| ·分段直接校正算法(Piecewise Direct Standardization,PDS) | 第49页 |
| ·三组牛奶样品近红外光谱模型转移计算步骤 | 第49-50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50-52页 |
| ·分段直接校正算法参数选择 | 第50-51页 |
| ·分段直接校正算法结果分析 | 第51-52页 |
|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3-54页 |
| 参考文献 | 第54-61页 |
| 在读期间已发表的论文 | 第61-62页 |
| 致谢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