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川油区屈家沟区块剩余油综合评价及挖潜方法研究
|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8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4页 |
| ·论文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8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8-12页 |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 ·论文题目来源 | 第12页 |
|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和创新点 | 第12-14页 |
| ·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 ·技术方法、路线 | 第13页 |
| ·创新点 | 第13-14页 |
| 第二章 油藏工程研究 | 第14-30页 |
| ·油田概述 | 第14-16页 |
| ·地理位置 | 第14-16页 |
| ·勘探开发 | 第16页 |
| ·地层沉积特征 | 第16-18页 |
| ·地层特征 | 第16-18页 |
| ·地层划分 | 第18页 |
| ·岩性和测井曲线特征 | 第18页 |
| ·沉积微相与砂体分布规律 | 第18-23页 |
| ·沉积相划分标志 | 第18-20页 |
| ·测井相特征 | 第20-21页 |
| ·沉积微相划分及其特征 | 第21页 |
| ·平面微相及砂体展布特征 | 第21-23页 |
| ·储层特征研究 | 第23-30页 |
| ·储层孔隙结构特征 | 第24-25页 |
| ·层内非均质程度 | 第25页 |
| ·层间非均质特征 | 第25-26页 |
| ·储层渗流特征 | 第26-28页 |
| ·油层油水相对渗透率特征及水驱油特征 | 第28-30页 |
| 第三章 油藏开发研究 | 第30-46页 |
| ·油藏特征 | 第30页 |
| ·原油性质 | 第30页 |
| ·油田水性质 | 第30页 |
| ·油藏类型 | 第30页 |
| ·储量计算 | 第30-32页 |
| ·储量计算方法 | 第30-31页 |
| ·储量计算单元划分 | 第31页 |
| ·地质储量计算参数 | 第31-32页 |
| ·储量计算结果 | 第32页 |
| ·开发特征研究 | 第32-46页 |
| ·开采阶段 | 第32-33页 |
| ·开发现状 | 第33-34页 |
| ·开采特征 | 第34-40页 |
| ·注水状况 | 第40-42页 |
| ·水驱开发评价 | 第42-46页 |
| 第四章 剩余油分布特征及挖潜方向研究 | 第46-65页 |
| ·剩余油研究方法 | 第46页 |
| ·原始含油饱和度分布 | 第46-47页 |
| ·油藏水淹状况及剩余油分布规律 | 第47-60页 |
| ·储量动用特征 | 第47-51页 |
| ·油井见水特征 | 第51-52页 |
| ·油藏水淹状况 | 第52-55页 |
| ·油层水淹状况 | 第55-56页 |
| ·剩余油分布规律 | 第56-60页 |
| ·剩余油分布控制因素及挖潜方向 | 第60-65页 |
| ·剩余油分布控制因素 | 第60-64页 |
| ·剩余油挖潜方向 | 第64-65页 |
| 第五章 井网调整及综合治理措施 | 第65-71页 |
| ·综合治理思路 | 第65页 |
| ·井网调整原则 | 第65-66页 |
| ·综合治理整体部署 | 第66-70页 |
| ·综合治理效果预测 | 第70-71页 |
| 第六章 结论与认识 | 第71-73页 |
| ·油藏地质 | 第71页 |
| ·油藏开发 | 第71-73页 |
| 致谢 | 第73-74页 |
| 参考文献 | 第74-76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6-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