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海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成员名单 | 第1-4页 |
| 摘要 | 第4-6页 |
| ABSTRACT | 第6-12页 |
| 第一章 引言 | 第12-30页 |
| 1. 我国对虾养殖业的发展概况 | 第12-22页 |
| ·对虾养殖的发展历史简介 | 第12页 |
| ·我国对虾养殖业中出现的问题及原因 | 第12-13页 |
| ·我国对虾养殖的模式 | 第13-22页 |
| ·半集约化养殖模式 | 第13页 |
| ·集约化养殖模式 | 第13-22页 |
| 2. 人工基质在对虾养殖中的应用及展望 | 第22-28页 |
| ·人工基质表面生物膜的结构和形成过程 | 第23-24页 |
| ·人工基质的材料选择及其在对虾养殖中的应用 | 第24-25页 |
| ·人工基质在对虾养殖系统中的作用机理 | 第25-27页 |
| ·小结与展望 | 第27-28页 |
| 3. 本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8-30页 |
| 第二章 提高人工基质的亲水性研究 | 第30-40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31-32页 |
| ·材料 | 第31页 |
| ·方法 | 第31-32页 |
| ·数据分析 | 第32页 |
| ·结果 | 第32-36页 |
| ·6种改性试剂对人工基质吸附细菌数影响 | 第32-33页 |
| ·基质亲水性改性最适处理时间与处理浓度 | 第33-35页 |
| ·基质亲水性改性虾池挂膜效果对比 | 第35-36页 |
| ·讨论 | 第36-39页 |
| ·生物膜的形成及其对养殖水体的水质净化作用 | 第36-37页 |
| ·人工基质的亲水性改性机理 | 第37页 |
| ·不同处理剂浓度及处理时间对基质表面亲水性和挂膜时间的影响 | 第37-38页 |
| ·人工基质改性处理流程构建 | 第38-39页 |
| ·小结 | 第39-40页 |
| 第三章 人工基质在凡纳滨对虾室内养殖中的应用研究 | 第40-51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40-42页 |
| ·实验场地 | 第40页 |
| ·对虾与人工基质准备 | 第40-41页 |
| ·实验分组 | 第41页 |
| ·日常投喂管理 | 第41页 |
| ·水质指标 | 第41-42页 |
| ·数据统计分析 | 第42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42-48页 |
| ·对虾生长参数 | 第42-43页 |
| ·日常水质指标 | 第43-44页 |
| ·水体总氨氮、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总氮和总磷含量的变化 | 第44-47页 |
| ·水体中细菌数量 | 第47-48页 |
| ·讨论 | 第48-50页 |
| ·人工基质的水质调控效果 | 第48-49页 |
| ·人工基质增加池塘表面积,为对虾提供额外附着空间 | 第49页 |
| ·人工基质为对虾提供额外食物源,降低饲料转换系数 | 第49-50页 |
| ·小结 | 第50-51页 |
| 第四章 人工基质对养殖水体中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 第51-61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51-53页 |
| ·实验材料 | 第51-52页 |
| ·实验方法 | 第52-53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53-58页 |
| ·细菌总 DNA 16s rDNA 扩增结果 | 第53-54页 |
| ·16S rDNA-V3 区 PCR 扩增结果 | 第54-55页 |
| ·水样细菌 DGGE 指纹图谱分析结果 | 第55-57页 |
| ·基因序列测定及系统发育树分析 | 第57-58页 |
| ·讨论 | 第58-61页 |
| ·对照组对虾养殖水体中微生物群落演替规律 | 第58-59页 |
| ·悬挂人工基质对对虾养殖水体中微生物群落组成的影响 | 第59-60页 |
| ·水体中优势菌群对对虾养殖及养殖水环境的影响 | 第60-61页 |
| 结论 | 第61-62页 |
| 参考文献 | 第62-69页 |
| 硕士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第69-70页 |
| 硕士期间获奖情况 | 第70-71页 |
| 致谢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