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7页 |
|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 ·概念界定 | 第12页 |
|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图 | 第12-15页 |
| ·研究方法 | 第12-14页 |
| ·技术路线图 | 第14-15页 |
| ·创新点 | 第15页 |
| ·研究内容 | 第15-17页 |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17-28页 |
| ·非农就业理论方面的研究综述 | 第17-18页 |
| ·非农就业理论的具体内容 | 第17-18页 |
| ·关于非农就业理论评述 | 第18页 |
| ·影响我国劳动力非农就业的宏观因素 | 第18-21页 |
| ·宏观政策 | 第18-19页 |
| ·制度性限制 | 第19页 |
| ·区位因素 | 第19-20页 |
| ·经济发展水平 | 第20页 |
| ·耕地及农业发展 | 第20-21页 |
| ·非农就业村庄演变分析 | 第21-22页 |
| ·影响我国劳动力非农就业的微观影响因素 | 第22-26页 |
| ·个人因素 | 第22-25页 |
| ·家庭因素 | 第25-26页 |
| ·本章小结 | 第26-28页 |
| 第三章 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演变-基于宏观数据和政策的视角 | 第28-49页 |
| ·非农就业动态演变分析 | 第28-46页 |
| ·非农就业人数的演变 | 第28-34页 |
| ·非农就业产业分布的演变 | 第34-37页 |
| ·非农就业行业分布的演变 | 第37-38页 |
| ·非农就业地区分布的演变 | 第38-39页 |
| ·非农就业收入的演变 | 第39-46页 |
| ·非农就业政策演变 | 第46-48页 |
| ·1978-1983 年:积极推动乡镇企业发展,控制异地就业 | 第46-47页 |
| ·1984-1988 年:以乡镇企业就业为主,允许农民自发就业 | 第47页 |
| ·1989-1991 年:控制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持保守调控态度 | 第47页 |
| ·1992-2002 年:发展农村就业,继续控制劳动力外出 | 第47-48页 |
| ·2003 年至今:提出公平流动政策,促多渠道非农就业 | 第48页 |
|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 第四章 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演变-基于村庄的视角 | 第49-59页 |
| ·演化博弈的一般化模仿者动态模型 | 第49页 |
| ·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演化模型分析 | 第49-50页 |
| ·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稳态分析—变量恒定 | 第50-53页 |
| ·模型假设 | 第50-51页 |
| ·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收益分析 | 第51页 |
| ·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最终稳定状态分析 | 第51-53页 |
| ·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稳态分析—变量变化率恒定 | 第53-58页 |
| ·模型假设 | 第53-54页 |
| ·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收益分析 | 第54-55页 |
| ·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最终稳定状态分析 | 第55-58页 |
|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 第五章 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演变-基于微观影响因素的视角 | 第59-86页 |
| ·数据描述 | 第59页 |
| ·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59-67页 |
| ·就业的类型 | 第59-61页 |
| ·性别 | 第61-62页 |
| ·受教育程度 | 第62-63页 |
| ·婚姻 | 第63-64页 |
| ·家庭是否有干部 | 第64页 |
| ·养老负担 | 第64-65页 |
| ·医疗保险 | 第65-66页 |
| ·地区差异 | 第66-67页 |
| ·微观计量分析 | 第67-74页 |
| ·模型选择 | 第67-68页 |
| ·变量选择 | 第68-71页 |
| ·模型假设 | 第71-72页 |
| ·实证分析 | 第72-74页 |
| ·各分类因素对非农就业的影响分析 | 第74-82页 |
| ·年龄因素 | 第75页 |
| ·性别因素 | 第75-76页 |
| ·收入因素 | 第76-77页 |
| ·地区因素 | 第77-79页 |
| ·调查点因素 | 第79页 |
| ·婚姻因素 | 第79-80页 |
| ·医疗保险因素 | 第80-81页 |
| ·受教育程度 | 第81-82页 |
| ·本章小结 | 第82-86页 |
| ·非农就业影响因素的演变 | 第83-84页 |
| ·各分类变量对非农就业的影响 | 第84-86页 |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对策 | 第86-91页 |
| ·主要结论 | 第86-88页 |
| ·宏观角度 | 第86-87页 |
| ·村庄角度 | 第87页 |
| ·微观角度 | 第87-88页 |
| ·政策建议 | 第88-91页 |
| ·宏观方面 | 第88-89页 |
| ·村庄方面 | 第89页 |
| ·微观方面 | 第89-91页 |
| 参考文献 | 第91-95页 |
|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 第95-96页 |
| 致谢 | 第96-97页 |